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1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给出了随机Poisson方程Dirichlet大地边值问题的随机积分解,讨论了随机与确定边值问题间的关联。对应视为随机过程的函数,若采用确定性边值问题求解,不确定性影响将被直接带入最终解中;若采用随机积分解,则类似Gauss白噪声的影响将被滤掉,这对进一步提高重力场的求解精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将我国各主要成锰时期的44个代表性锰矿床含锰岩系,用元素作为标志进行了相似性度量,将其分为七种类型;用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得出各含锰岩系的沉积序列结构及其相变性。并以岩石矿物及地化方面,简要阐述了各类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3.
湘南─粤北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铁锰多金属矿化带,该矿化带中重要的铁锰多金属矿床经历了海相沉积、热液改造和表生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由沉积作用和热液改造作用形成的原生铁锰多金属矿化岩石,由于其中的成矿元素Fe、Mn、Pb、Zn和Ag的含量低,有害元素S的含量高,工业价值不大。通过表生风化作用后,原生铁锰多金属矿化岩石中易溶组分发生强烈淋失,矿石矿物组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次生氧化矿石中有害元素S的含量大幅度降低,有用元素铁、锰、铅、锌、银含量明显升高,它们的平均富集系数基本都大于1.22,从而大大提高了矿石的经济价值。因此,表生风化作用对该矿带铁锰多金属矿床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黄金水  朱灼文 《测绘学报》1995,24(3):168-177
本文讨论了两类非线性混合大地边值问题在级数展开中的非线性二阶项的影响,建立了关于二阶项的定解问题,并给出了单层密度扰动解。此外,以第二类混合边值问题为例,利用GEM10B模型,对二阶项影响予以数值实现。计算表明,非线性二阶项对大地水准面积起伏的影响约为20 ̄75厘米。  相似文献   
25.
外部扰动重力场的频谱响应质点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虚拟质点建模方式,旨在实现地球外部重力场的快速精密赋值.其基本思想在于:根据内部场源与外部场的频谱响应关系,视质点系为若干子系组成,让其中每个子系具有与外部场的相应频段分量响应的谱频特性.质点系的频谱响应性质将会大大削弱通常质点模型产生的所谓且Runge现象:泄漏与增频,从而显著提高逼近精度.文中还详细讨论了频谱响应质点模型的原理和构制方法,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和估算.  相似文献   
26.
滇西实验场区地壳密度时变特征与强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力与水准资料分析研究了滇西背景单层密度变化图像和1985~1992年单层密度时变特征,结果显示其与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明显相关,特别是1996年丽江地震的孕育可能与洱源至剑川或鹤庆的串珠状低波数时变异常带及背景地壳密度变化梯级带有关。基于此,结合已有地震前兆或孕育模式,从地壳运动角度初步提出了地壳内部密度时变的强震前兆模式或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27.
通过文献调研,本文回顾了国际国内主要次声波观测台阵和地震次声波的最新研究进展,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差距与不足,为国内地震次声波监测台阵建设和地震次声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首先对全球最大、分布最广泛的IMS次声观测台阵布设方式及降低风噪系统进行了详细归纳,与国内主要次声台阵在这两方面的进展对比后发现,国际次声台阵主要以小孔径多子台的方式布设,且大多配备有不同类型的降低风噪系统;国内次声台阵主要以广域台阵方式布设,仅有少部分实验性的小孔径次声台阵,且大多未布设降低风噪系统.随后文章对各类次声台阵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国内外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地震次声研究主要集中在震前次声方面,国际地震次声研究主要以同震次声研究为主,主要包括震中次声、衍射次声和本地次声的识别分析,以及应用相关次声信号开展次声源定位、地震动影响分析等工作.分析结果认为,今后国内地震次声监测台阵建设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小孔径多子台台阵建设及降低风噪系统布设,这更有利于次声互相关信号提取及提高数据信噪比;国内地震次声研究需要继续开拓思路,在关注震前次声波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同震次声波的分析,这更有利于追踪地震次...  相似文献   
28.
<正>1研究背景构造地震的发生可描述为构造断层的粘滑行为,是构造断层经过长时间的应力加载后产生的摩擦失稳现象。这种粘滑行为可以用实验得到的摩擦定律来表示,如摩擦弱化准则、速率状态准则等。粘滑行为的数学描述,为地震过程的数值模拟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29.
本文用数值实验方法验证了,在Moho地形导纳法(MDDF)中使用先由重力数据反演的Moho面相对起伏数据,能较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之后作者应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1)中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从东向西大体上呈阶梯状上升;(2)Te与岩石圈地震-热厚度、地表热流、上地幔顶部的地震波速度等数据密切相关;(3)在中国中东部, Te较低的区域以及Te的高低值转换带对应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但在西部,Te与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0.
在用环域大地边值理论求解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对环域大地逆边值问题的解式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线性化模式下,环域大地逆边值问题的解与确定大地水准面的传统的移去-恢复法解具有一致性;②在采用移去-恢复法时应注意,尽管移去过程中需调整地球质量,但不能调整参考正常重力场值;③若边界观测采用重力异常值,在采用移去-恢复法时应注意不能恢复移去物质对大地水准面的一阶项影响;④移去-恢复法的向下归算是环域大地逆边值问题解中的调和延拓的线性近似.本文既是对利用环域大地边值理论求解大地水准面的有效性的重要论证,也是对传统的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移去-恢复法的数学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