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60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1995年10月和1996年4月,在闽江口至马祖海域布设8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样品经冷冻干燥、萃取浓缩和净化分离后,用GC法分析测定其HCHs、DDTs和PCBs的含量。HCHs、DDTs和PCBs的测定结果分别为0.03~0.59ng/g,1.10~14.3ng/g和ND~0.76ng/g?本文基于两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综合报道了这些有机氯污染在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并对其殖留水平、分  相似文献   
92.
塔玛亚历山大藻生成二甲基硫和二甲基硫丙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在封闭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周期内藻体细胞的二甲基硫丙酸(DMSP()含量以及释放至水体的二甲基硫(DMS)含量,结果表明:(1)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细胞DMSP含量变化与该藻细胞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在生长周期的第7天最高值;(2)藻体细胞的DMSP含量以及释放至水体的DMS含量均与藻体细胞数量有显著相关;(3)单位细胞DMSP生成量的变化与DMS释放量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在DMS释放量最高时,单位细胞DMSP生成量最低。  相似文献   
93.
以大亚湾和台湾海峡的实测数据为依据,认为培养过程中的搅动十分重要。对比^14C测定初级生产力的几种培养方法,结果表明,悬挂式现场培养法比较可靠,但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旋转培养法与悬挂式现场培养法结果相近,又可在甲板上进行,值得推广;静置培养法由于培养过程中缺乏搅动,数据不稳,结果偏低,不宜采用。24h连续悬挂式现场培养法的结果及计算机对培养过程的模拟指出,新固定的碳可快速损失,因此培养时间不宜超过  相似文献   
94.
台湾浅滩南部叶绿素a多周日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钒  阮五崎  黄邦钦 《台湾海峡》2000,19(3):322-328
1997年8月,在台湾浅滩南部的9701和9704测站对叶绿素a的多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上均匀层,下均匀层,高含量层,一均匀层和下均匀层的叶绿素a含量低,且无明显的周日变化,在高含量层中,叶绿素a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具有明显周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每天的12:00或15:00,而夜间则最低,叶绿素a的这一周日 变化与潮汐现象不密切,认为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浮游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高含量层中各层叶绿素a的周日变化与叶绿素a最大值的垂直移动有关,叶绿素a高含量层存在的周期性上下移动现象,是潮汐作用的结果,叶绿素a高含量层厚度与温跃层强度呈密切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5.
厦门港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厦门港海区采集两根沉积柱样,研究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HCHs,DDTs及PCBs含量用GC法测定,取自厦门港湾口的1号柱样HCHs,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2~ 0.32ng/g,4.64~10.5ng/g和0.09~0.46ng/g取自厦门西港内湾的5号柱样采分别为0.17~0.31ng/g,3.65  相似文献   
96.
两种培养温度下钝顶螺旋藻吸收累积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5年1 ̄3月将钝顶螺旋藻培养在5 ̄15mg/L锗浓度的培养基内,研究两种培养温度下藻细胞,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结合锗的量,探讨温度影响螺旋菏吸收累积锗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两种培养温度下钝顶螺旋藻均可吸收累积一定量的猪(22.44-52.13μg/g)并均匀地结合到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中,藻细胞结合锗的理在代温下随外加是浓度增加而增加,在高温下与外加是浓度关系不明显;两种培养温度2下  相似文献   
97.
海洋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摄食速率的研究方法简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柯林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9,23(1):40-43
80年代以来,原生动物摄食速率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据测算,有超过20%的细菌年生产量流经微食物环[6]。Storm1993年的研究表明,原生动物年消费的初级生产所固定的有机碳量竟占总固定量的55%。然而,还有很多特别是有关过程和调控机制的定量研究还需继续探索,原因是原生动物的个体柔软、微小,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处理困难,研究方法上尚未完全成熟。我国近年才开始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1],比国外落后了二三十年。为了便于国内同行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国际上近20a来在微生物环研究中有关原生…  相似文献   
98.
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D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率远超过东海原甲藻,而成为培养体系中的绝对优势种.在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原甲藻大量死亡,可能存在亚历山大藻对原甲藻的他感作用.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藻类磷胁迫而显著升高,可能在后期种群利用代谢有机磷源时发挥重要作用,且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表现出酶活性大小及状态的差异性,该结果可能影响浮游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87-99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丰富的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浮游植物是该区POC的主要来源。各航次的POC含量与叶绿素a(Chl a)含量正相关,所有航次统计的Chl a/POC与Chl a呈正相关,上升流区Chl a/POC偏小,上升流较强的航次高Chl a区的Chl a/POC也偏小,反映了上升流与高营养转换效率浮游生物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根据Chl a/POC~Chl a关系图判断,台湾海峡南部海域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夏季航次的浮游生物营养转换效率受到相对抑制,而在上升流信号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夏季航次,上升流区的浮游生物高营养转换效率状态得以强化。各航次的POC含量和Chl a/POC比值与TSM含量正相关,POC/TSM比值与TSM负相关,沿岸流带来的陆源悬浮颗粒物通量波动,并没明显干扰台湾海峡南部以海洋浮游生物生态主导的颗粒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格局。  相似文献   
100.
徐立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1,15(1):44-47
本文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压罐消化海洋沉积物。这种密闭的消化体系避免了硅的挥发损失和玷污,能达到对高含量硅沉积物的完全消化,并且消除了氢氟酸的干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硅,简化了操作步骤,加快了测定速度。本法的精密度为0.8%,回收率为99—lOl%,测定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的结果与推荐值的相对偏差小于O.5%。本法已应用于台湾海峡沉积物总硅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