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60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INTRODUCTION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widelyexistintheenvironment(atmosphere,watercolumn,soil,river,lacustrineandmarinesediments)andarepresentattracemixturesandwidelyspreadfromseveral×10-9gradesinremoteareastoseveral×10-6levelsinurbanandindustriala…  相似文献   
62.
原位观测技术在生物海洋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态响应和宏观的生态过程及其变动机制等方向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对海洋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包括原位光学检测技术、水下显微摄像与自动化鉴定技术、水下流式细胞技术、分子生物传感器等新型原位观测技术,拓宽了各类型观测平台的研究对象范围.重点阐述生物海洋学原位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实例及其在立体海洋观测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于2009年7月20日至8月16日(夏季),2010年1月6日至30日(冬季),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秋季)和2011年4月30日至2011年5月24日(春季)在南海北部调查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春、夏、秋、冬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分别为0.05×103~1.93×103,0.03×103~2.65×103,0.09×103~2.05×103和0.04×103~1.84×103 cells/mL,生物量(以碳计)分别为0.56~19.50,0.04~24.11,0.96~14.80和0.29~22.26 μg/L。4个季节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均以2~5 μm粒级的为主,其所占比例超过65%,10~20 μm粒级所占比例通常低于10%。在水平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垂直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的高值多出现在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层(DCM层)。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并且其所受调控模式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下行调控;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上行调控;冬季上行和下行调控对微型异养鞭毛虫的影响相近。  相似文献   
64.
东海、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初级生产过程是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它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支持着大量的渔业生产量.不仅如此,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这一过程还对全球气候变化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沿岸海域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但却提供了26%的全球生物生产量和2/3到3/4的世界渔业产量.因此,许多重大的国际研究计划,如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等,都将近海浮游植物研究作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5.
氮磷营养盐对微氏海链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营养盐条件下氮浓度及氮磷摩尔比[n(N):n(P)]异动对微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weissflogii)的细胞碱性活性基团含量、细胞干质量、细胞形态及细胞体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即对细胞生命力和表面吸附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N):n(P)=16时,叶绿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生长状况及生命力最佳,有利于金属吸收,n(N):n(P)偏离16,各组份含量均减少。碱性活性基团和藻细胞大小,当n(N):n(P)=8时最大,表面吸附金属能力最强;n(N):n(P)=64时最小,不利于金属的吸附。氮磷摩尔比对微氏海链藻细胞体主动吸收和生物吸附金属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和探讨3~5环PAHs对海水鱼类胚胎发育的毒性及作用方式,比较研究了菲(phenanthrene,Phe)、芘(pyrene,Py)、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单一暴露和三者各自与α-萘黄酮(α-naphthoflavone,ANF)联合暴露对海水青鳉(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胚胎体内EROD活性、发育畸形、孵化率和心律等毒性指标被测定,结果显示:Phe,Py和BaP对海水青鳉胚胎体内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大小为BaP>Py>Phe,各化合物对EROD诱导与发育畸形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除Phe所引起的EROD诱导与畸形指数之间呈显著相关(r=0.95,p=0.015)外,Py和BaP均无相关性;在100 μg/dm3 ANF影响下,CYP1A活性诱导被抑制,但胚胎发育的畸形指数被显著提高,ANF分别与Phe,Py和BaP的联合暴露对胚胎发育呈潜在的协同作用。本文研究初步表明,3~5环PAHs化合物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方式可能不同;CYP1A活性抑制在PAHs混合物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过程中未起到缓解毒性的作用,CYP1A抑制剂与PAH型CYP1A诱导剂的混合物对鱼类胚胎发育具有潜在的协同毒性作用,现有的PAHs混合物毒性风险评价方法可能低估了实际环境中PAHs的风险;海水青鳉早期生活阶段的心脏发育对PAHs混合物暴露较为敏感,可推荐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指示PAHs或溢油污染。  相似文献   
67.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然而,环境灾害的危害是制约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厦门市存在包括纯自然作用产生的灾害、纯人为作用产生的灾害和两者结合型的灾害3大类10个亚类。在探讨了厦门市10种灾害的分布与危害后,又讨论集美一高崎的跨海海堤、员当港口海堤(西堤)和马銮海堤3项重大海岸工程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它们引起的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危及港口的发展和后来人们为了恢复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和成功经验,进而阐述环境灾害的预防对厦门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河海水混合过程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陆地地质研究中,载体的稀土元素(Rareearthelements,简称REE)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指示物质来源、岩石矿物的形成条件、地球化学分异作用及沉积环境变化等。相比之下,海洋中稀土元素的研究尚属一个薄弱环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海水中REE含量太低(10-12g/L~10-15g/L),且海洋环境存在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应用明显受到采样技术与测试技术的限制。但是,REE却以其独特特征可提供反映河口环境的物质来源与物质反应的信息而受到环境地球化学家的重视。此外,近年来由于稀土产品受到广泛应用,已给近海环境特别是河口生态…  相似文献   
69.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胡毅  陈坚 《海洋学报》2008,30(2):102-110
利用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现场激光粒度仪剖面测量数据,运用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理论,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剖面分布精细结构。横跨台湾海峡沿岸及浅滩外斜上升流的A和B两断面Sheldon粒径谱类型相近,正态化谱图的斜率r的范围从-0.79到-0.65,在明显高于寡营养海域的水平上波动。斜率r的高值带或高变幅带,在上升流系高叶绿素带及叶绿素最大层的周边或前端的呈斑状分布。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分析结果支持关于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生态系高生产力、短食物链和高营养转换效率的宏观认识,并深化对营养转换效率分布精细结构的了解。现场激光粒度仪可发展为探索海洋食物链时空分布精细结构的常备传感器。  相似文献   
70.
曾祥波  黄邦钦 《海洋学报》2008,30(6):140-146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于营养盐添加的影响,迅速形成了以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优势种的藻华,生物量(叶绿素a)从实验初始7月6日的1.45μg/dm3迅速增加到7月8日的29.80μg/dm3,随后消退。镜检和光合色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一直以此硅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在藻华峰值(7月8日)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1.0/d)且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也逐渐增加,7月7日时达到0.86/d,显示有57%以上的浮游植物现存量被摄食。7月8日后,水华迅速消退,摄食率除13日外,均大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急游虫(Strombidium sp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p.)等无壳纤毛虫、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及砂壳纤毛虫等组成,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迅速作出了反应,各类群的丰度在水华峰值后的7月9日均几达最大值,水华后期(11日)大型的无壳纤毛虫达最大值。小型浮游动物的这种组成及变动特点是其保持较高摄食率及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促进藻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