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在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990-2007年,江苏省生态足迹以年均5.36%的速度从7 227.75万hm2升至13 817.76万hm2,而生态承载力以年均0.30%的速度从2 850.98万hm2降至2 703.58万hm2,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赤字变化的贡献率达97.81%,成为江苏省生态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2)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项式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总人口及城市化率指标却被排除在外,然而VIF值计算结果显示模型中各驱动因素间多重共线性明显;3)采用PLS方法修正STIRPAT模型,消除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显示总人口、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次项、城市化率及其二次项都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按VIP重要性排序为城市化率>人均GDP二次项>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人均GDP>城市化率二次项>总人口>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二次项。两种方法中人均GDP二次项的系数均为正,表明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不存在环境EKC曲线的假说。该文进一步明确STIRPAT模型在分析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验证了基于PLS修正的STIRPAT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不仅局限于土地利用本身,还与土地利用的周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关资源要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处理好宗地节约与区片节约、短期节约与长期节约、土地节约与资源节约、土地集约与经济集约的相互关系。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要着眼于地块层次,更要着眼于更大区片层次,乃至区域层次,这样才能通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工作的推进,优化和增强城市整体功能。如杭州市通过对西湖周遍环境的整治,严格控制西湖周边地产开发的密度与容积率,并且离湖面距离越远,所开发地产的密度和容积率就越高,从而也使得西湖景观可以在更大…  相似文献   
43.
城市土地储备问题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储备的收购范围、储备方式问题 这方面有存量论、存量一增量结合论两种观点。为了调控土地市场、政府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储备量,以平抑市场的供需矛盾,“熨平”城市土地市场的波动。目前,各地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收购范围基本上是定位于建成区的存量土地,范围比较窄,而且基本上是局限于城市建成区。土地储备中心实行“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政策以后,郊区和城乡结合部成了开发商重点选择之地,这影响了城区的土地储备效益,  相似文献   
44.
在全球变化和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区域“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成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区域二元碳收支不仅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社会”耦合的碳循环压力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推动区域低碳发展和协同减排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区域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的内涵、特征和理论框架;探讨了区域人类活动对二元碳收支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碳收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碳排放、碳吸收、碳流通及碳平衡等角度对当前区域碳收支研究的主要方法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和对比;从全球、国家、省级、城市、城区、县域及社区、典型产业及人类活动等不同尺度对近年来区域二元碳收支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提出了区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重点方向:区域二元碳收支的集成模拟研究,区域碳收支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基于区域碳收支核算的区域横向碳补偿研究,区域碳收支与区域资源环境效应的关系和区域碳收支的综合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45.
文章从定级类型、定级方法、原则、权重确定、海域级别划分、定级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定级单元划分、定级资料与数据获取等几个方面对海域使用定级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归纳出已有研究的几个特点:①对定级类型的划分还存在分歧;②对土地分等定级研究方法借鉴较多;③不同研究在定级指标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且已有研究指标选择方面还不太注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部分研究过于强调海域所在辖区的经济指标;④海域定级单元的划分方面以行政单位作为定级单元的方法是在已有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⑤在定级资料获取方面,还主要依靠相关的统计资料;⑥关注海域使用定级研究的人员和单位还非常有限。最后探讨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6.
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碳收支核算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展县域空间碳收支与碳平衡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构建县级尺度碳效率和碳生态压力评估的方法,而且对于县域空间碳补偿及低碳发展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9 年中原经济区县域单元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对县域空间的碳收支状况进行了核算分析,并在碳平衡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结论:① 中原经济区2009 年碳吸收和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 亿t 和2.1 亿t.碳排放量基本呈现“从市辖区到周边县(市) 逐渐降低”的规律;碳吸收量的分布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②县域空间碳补偿率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均GDP 越高的地区,其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③ 由于县域单元碳源/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率和碳生态容量存在明显不匹配现象;④ 基于碳平衡分析,本文将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划分为碳强度控制区、碳收支平衡区、碳汇功能区、碳总量控制区及低碳优化区等5 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及低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7.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需要,本文提出设计并实现基于GIS和RS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核算模块,进行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功能实现以及模块参数计算等工作,并使用江苏省199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模块进行了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8.
水市场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市场运作机制的国际比较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借助市场机制来重新配置现有的水资源将会起到有效的作用。从世界有关国家的经验来看,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主要依赖于价格杠杆政策的实施、灰色及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和水市场交易组织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49.
在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目标应适度调整。提出了产权体系建设、经济约束、补偿机制、农地储备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50.
正"助力脱贫攻坚"的宽农政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宜农政策,"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为核心的强农政策。我国一贯注重以土地整治政策创新,构建宽农、宜农、强农的用地格局。推动土地整治政策综合创新《规划》中的土地整治政策注重了融体系创新、继承创新与推广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土地整治政策的体系创新体现在:《规划》适应了中国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