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5篇 |
免费 | 717篇 |
国内免费 | 5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6篇 |
大气科学 | 436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1459篇 |
海洋学 | 449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74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65年 | 9篇 |
1959年 | 11篇 |
1957年 | 7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为推动乌蒙山贫困缺水区生态环境建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以昭通市作为重点调查区,基于地质调查、泉流量统计、水质检测,展开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及物探找水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条带岭谷型、埋藏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现代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多、发育深度有限、岩溶发育及富水程度差异大,富水块段为背斜核部及两翼、向斜核部、断层影响带;埋藏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古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单一、发育深度较深且极不均匀,富水块段为断陷谷盆埋藏的古岩溶。(2)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型、HCO3·SO4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埋藏型岩溶水分别占96.73%,92.93%,水质总体较好,综合水质评价Ⅰ~Ⅲ类水占比分别为80.84%,64.41%。(3)建议对>50 L/s大泉进行提引、丰储冬用,对富水块段进行综合物探探测和钻探验证的方法找水。(4)综合物探找水方法:先通过高密度电法、联合剖面法查明岩溶破碎带及断层,再激电测深确定极化率高的含水层,最后综合测井和钻孔揭露确定具体出水段及涌水量,找水成功率为86.... 相似文献
14.
选择位于长江下游的固城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反演了195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的输移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反映了模型的良好模拟能力。比较两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发现,198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82mg/L和411.88×103kg/a,总磷0.084mg/L和43.04×103kg/a;远高于1951~1960年的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22mg/L和49.55×103kg/a,总磷0.036mg/L和7.67×103kg/a。模拟主要反映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和农作物耕作模式对农业非点源氮、磷浓度及输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大亚基5'端序列PCR-RFLP以及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lsclqIbed Sppacer,rr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进行了分子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CR-RFLP分析发现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都属于C系群共生藻,而ITS序列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都属于C1亚系群.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进化速度快,适合于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亚系群水平的鉴定.而东山岛附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多样性低,暗示东山岛附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共生系统面对外界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早-中奥陶世之交湘西北沉积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地化和环境差异等资料反映了发生在上扬子地台东南缘海域生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早奥陶世时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受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自旋回等因素控制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其中,下奥陶统红花园组以台地边缘浅滩相为主,兼发育以瓶筐虫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点礁体。至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受陆源物质注入影响,研究区形成了混积陆棚环境,沉积了大湾组富含陆源泥质的瘤状灰岩层。造成这两个阶段沉积差异显著的控制因素有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物源条件以及古地理环境等,而构造活动造成物源区的隆升剥蚀是主导该区沉积体系差异形成的直接因素。具体表现为:早-中奥陶世之交,由于受到来自南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致使扬子克拉通内部基底下沉,台地迅速沉没;与此同时,台地边缘受挤压—反转,于张家界—吉首一带形成隆起,物源区古地理格局的改变进而迅速产生新的沉积体系。因此,区内碳酸盐台地演化与该时期前陆盆地阶段性演化的隆凹格局属性密不可分。此分析和认识为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由伸展背景向挤压体制转变的平衡时间点提供了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带TMD的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运用复模态法求得多自由度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方法对TMD装置参数的优化取值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结构最大位移响应的期望值为目标函数,以TMD装置响应的动力可靠性为约束条件,运用罚函数法获得到TMD装置的优化设计参数.并给出了算例,从而建立了带TMD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抗震优化设计的一整套方法,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带TLD减震结构以及带TMD和TLD抗风结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20.
西秦岭早子沟金锑矿床含矿英安斑岩年代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子沟超大型金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部,矿体赋存于三叠系古浪堤组板岩和中酸性侵入岩内.因与岩浆岩围岩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早子沟矿床被认为是岩浆热液矿床.本研究选择早子沟Au1矿体英安斑岩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子沟Au1矿体英安斑岩成岩年代为235.3±3.3 Ma,锆石εHf(t)值为-12.78~-8.76,对应的二阶段模型年龄为1.82~2.07 Ga,表明岩浆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本次发现的英安斑岩表明早子沟地区岩浆活动从约250 Ma持续到约235 Ma,矿体与围岩的穿切关系暗示成矿年代不可能早于235.3 Ma.结合前人年代学结果,我们认为早子沟可能形成于约210 Ma,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没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