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0篇 |
免费 | 720篇 |
国内免费 | 5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1篇 |
大气科学 | 436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1443篇 |
海洋学 | 449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3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11篇 |
1957年 | 7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不规则四面体的三维离散数据地质建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真三维模型是地质学、三维GIS、科学可视化及工程应用领域共同关心的课题.笔者提出了基于TEN的三维离散数据的构模,详细说明了从离散的三维初始数据点建Delaunay四面体网格的算法和步骤.算例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生成任意形状三维地质体. 相似文献
982.
考虑生物降解的填埋场长期沉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场沉降是环境岩土工程主要研究课题,填埋场沉降主要由堆载瞬时沉降、与时间有关的填埋体骨架蠕变和有机物生物降解引起的沉降等3部分组成。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许多估算填埋体沉降的数学模型。根据总结归纳的典型填埋体沉降计算模型,结合某填埋场沉降实测资料,探讨了计算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3.
在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问题中,符号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专题地图和统计地图逐渐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包和专题地图软件包产品的主要输出形式,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地图专家知识包括在地图软件包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Zhan(1991)等学者建议利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方法来探讨空间统计信息可视化的符号选择问题,并与传统的表示方法作了比较,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方法的优越性。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与地图符号选择有关的知识、知识表达和处理方法,以及地图符号的选择与设计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便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符… 相似文献
984.
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对珠江口海域2006年7月和2007年3月调查的数据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并讨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等级处于中度污染至严重污染之间, 其中利用水质化学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严重污染, 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的结果为轻中污染至重污染。本研究认为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比利用浮游植物或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更加合理, 但其评价标准仍有待更多的调查来验证和修正。同时, 利用不同类群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评价中不能单从一种指数结果就轻易下定论, 结合理化监测结果, 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985.
采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32个月的GRACE卫星数据反演得到的水储量变化信息,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将水储量变化信息分解成多个信号成分,然后与NOAH和WGHM两个水文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成分对比结果表明,GRACE反演得到的水储量变化与NOAH和WGHM水文模型在第一个主成分方面符合很好,相关系数分别是0.884和0.877。说明GRACE反演的水储量变化和水文模型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从空间模式上看,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信号的强度比水文模型信号要大,可能与GRACE反演的水储量变化还包括地下水的变化情况等有关。 相似文献
986.
987.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8月10-29日对南海北部4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80属216种(包括变种、变形、未定种),调查期间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占所有物种数的64.81%,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9.11%:甲藻次之,占所有物种数的30.56%,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10.62%;蓝藻门的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在许多站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和一些淡水的蓝藻只在珠江口附近的站位才被检出.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北部在珠江口外围和台湾浅滩海域存在2个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格局差异很大,表层浮游植物的丰度平均为25.21×10<'3>个·L<'-1>,高值区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次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9×10<'3>个·L<'-1>,高值区在台湾浅滩海域.调查区域的浅水站位(<200m)的浮游植物丰度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从垂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基本上自上而下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丰度在10m水层.深水站位与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硅藻类在浅水站位中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在10m处出现最大值;而在深水站位则存在次表层(75m)最大值的现象.甲藻类在浅水站位中随深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在深水站位的75m以上其分布比较均匀.越靠近外海,浮游植物中硅藻所占的比例越小,硅甲藻比率大的海区一般具有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浮游植物丰度.调查海区表层和次表层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分别为2.8和3.0,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分别位于珠江口、粤东近海和海南的东部近海,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远高于深水站位. 相似文献
988.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和相应的MgO、CaO和Mn、Sr元素分析,获得了系统的晚二叠-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建立了相应演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层组/段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川东北晚二叠-早三叠世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具有类似的演化趋势,结合白云岩的低锰、高锶特征,说明白云化流体与海水存在显著的亲缘关系,与铝硅酸盐地层无关;(2)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存在差别,各地层组/段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海水,但从下往上,即从长兴组、飞2+3段、嘉2段到嘉4段,这种差值逐渐缩小,嘉4段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已和同期海水基本一致;(3)川东北长兴组、飞2+3段白云岩形成的时间显著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为时间上更晚的海源流体,但嘉2、嘉4段白云岩的形成时间仅略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来源于非常近同期的蒸发浓缩的高Mg/Ca比值海水,一些嘉4段的白云岩的白云化流体就是同期海水,因而这些白云岩是同生或准同生的;(4)如果把白云化的时间看作白云岩的形成时间,则违背地层叠置原理是川东北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可用非同期海源流体的隐伏回流-对流模式来解释,嘉陵江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可用活跃回流-萨布哈模式来解释.白云岩和代表同期海水的石灰岩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为解决白云化流体与海水之间的时间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89.
本文以粤桂合作先行试验区广西江南片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查明该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最终选取地质灾害、挖填土不均匀沉降、洪水淹没区三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评价因子,开展基于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先进行单因子评价,再进行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按照取\"差\"原则,并且依照适宜性综合评价判断标准,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适宜优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适宜差区.评价结果表明:适宜优区面积为3.43 km2,占总面积的26.92%;适宜区面积为4.41 km2,占总面积的34.56%;基本适宜区面积为3.41 km2,占总面积的26.77%;适宜差区面积为1.44 km2,占总面积的11.29%.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预防和避免粤桂合作先行试验区重大工程建设在建中或建后遭受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危害,为政府和粤桂合作先行试验区管理部门的规划建设、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措施等提供决策建议和地质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