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4篇 |
免费 | 707篇 |
国内免费 | 5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1篇 |
大气科学 | 436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1443篇 |
海洋学 | 449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3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11篇 |
1957年 | 7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2.
钱家店铀矿田主要赋矿层位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原生红杂色岩系,目前关于其内部灰色砂体沉积期的原生氧化还原性仍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区内找矿部署,而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岩形成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研究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灰色砂体内草莓状黄铁矿的赋存、硫同位素、粒径等特征,首次利用其粒径特征反演目标层位沉积-成岩期水体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探讨其对铀成矿的意义。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田灰色砂体中草莓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期,全岩δ34S值为-37.5‰~-23.4‰,为低温微生物还原作用成因。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28.0μm、0.8~52.0μm,平均粒径分别为8.0μm、9.3μm,最大粒径分别为28.0μm、52.0μm,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分别占21.8%、28.3%,表现出姚家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整体较青山口组小,青山口组具较广的分布范围,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粒径统计学分布规律。综合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对标准偏差和偏态系数二元图解表明,含矿目标层沉积时古水体为次氧化环境,这是目前含矿层不发育翼部矿体和具有“两红夹一灰”纵向氧化还原分带的主... 相似文献
973.
煤自燃灾害是影响我国许多矿区发展的因素之一,带来严重的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隐蔽火源定位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是煤矿企业制定预防和治理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煤火灾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合适的通风供氧通道是煤层自燃的必备条件,当煤体的氧化放热速率超过散热速率时,煤体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引起煤层自燃,因此,找准火区燃烧中心并确定烧空区和垮落带是煤火探测的主要任务。以内蒙古乌海市公乌素露天矿为研究对象,在煤层电阻率与温度关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雷达和圆锥型瞬变电磁法开展了着火点及分布范围探测,结合地面冒烟区位置获得了火区地下通道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而确定了研究区着火通道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原岩区和烧结区的物性稳定性较为连续,其顶界面在雷达影像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反射同相轴,在圆锥型瞬变电磁成果中则体现为横向连续的电阻率分布。地下隐蔽着火通道由孔洞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等因素造成,在地质雷达剖面中反映为同相回波弱且不连续,在瞬变电磁拟断面中出现电阻率等值线在横向上下凹或错段。测线方向上高程落差不同处视电阻率范围不同,需要在测区整体电性规律的基础上,分区研究测线局部范围内的物性变化,以界定原岩中物探异常的分布规律。综合圆锥型瞬变电磁和地质雷达两种方法,可对潜在自燃着火点位置及着火范围进行有效识别,为着火区范围的圈定以及着火规律的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974.
出露于北山造山带的洗肠井群为新元古代晚期的冰川沉积,记录了前寒武纪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北山破城山地区的洗肠井群进行了野外地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破城山地区的洗肠井群具有冰碛岩的特征,其中泥质粉砂岩和含冰碛砾石粉砂—细砂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579±12 Ma和574±8 Ma,结合洗肠井群与上覆下寒武统双鹰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可精确限定洗肠井群的形成时代为埃迪卡拉纪晚期。洗肠井群碎屑岩具有单一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635~631 Ma),且该时期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1.52~0.60 Ga,显示中元古代地壳的再造与新生地壳的特征,其与天山造山带的塔里萨依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洗肠井群碎屑锆石中还出现~0.9 Ga和~1.4 Ga的年龄,与北山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相当。且洗肠井群的冰碛砾石主要为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极少量的石英岩,与其下部呈断层接触的蓟县系平头山组和长城系古硐井群的岩性组合相一致,由此可见洗肠井群的碎屑物质很可能来源于北山造山带自身。同时认为洗肠井群冰碛岩为中高纬度地区冰川与水流冲刷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75.
贵州沿河MS4.9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上扬子地块凤冈SN向隔槽式褶皱变形区。通过地震地质背景分析、震害调查、震源机制解、断层调查和库区水位变化情况等,得到主要认识如下:由于震源深度浅、灾区老旧自建房抗震性能差,导致本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本次地震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61°/倾角35°/滑动角135°,节面Ⅱ:走向190°/倾角66°/滑动角63°,表现为走向NE、逆冲兼平移型运动方式;结合等震线走向及震中主要断层性质,判断NE向沿河断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并进一步推测此次地震为水库诱发断层活化引起的地震。 相似文献
976.
未知煤矿采空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巨大隐患,探测煤矿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煤矿采空区探测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采空区探测方法较多,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密集台阵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噪声成像分析在浅层结构探测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基于节点地震仪密集台阵观测和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内蒙古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区附近布设的145个台站,台间距为16 m,开展为期10 d的连续观测,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煤矿采空区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背景噪声、ESPAC等方法获得探测区的橫波速度结构,背景噪声探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圈划出测区内的横波低速异常体;(2)根据横波低速区域分布特征获得采空区潜在位置,与钻孔验证揭示的采空区位置吻合较好,验证该方法勾画采空区的良好效果。相关成果显示,利用地表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开展背景噪声成像并结合ESPAC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是进行露天矿采空区探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7.
高贤君;刘振宇;许磊;黄仡凡;谭美淋;熊文豪;杨元维 《测绘通报》2024,(7):105-110
盾构隧道强度投影图像中渗漏水尺寸不一致且像素占比偏小,现有目标检测模型的关键特征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渗漏水病害目标检测精度偏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utMix数据增强与多约束损失函数的改进YOLOv7盾构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首先采用镶嵌CutMix方法对隧道图像进行数据增强,将多张不同的训练样本进行随机裁剪,拼接融合成具有综合特征的新样本;然后以YOLOv7网络为骨架结构,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提高渗漏水关键特征的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最后引入多约束几何条件的损失函数,提高预测框几何形状的精度,从而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在光线良好、光线不佳和存在遮挡等复杂环境情况下,选取Fast R-CNN、SSD、YOLOv5、YOLOv7这4种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表明,本文算法渗漏水检测精度达85.90%,平均精度比同类算法分别提高5.55%、8.89%、3.93%、2.75%,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978.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是全球磷循环的重要环节,响应并且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通过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生产力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启示.中生代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对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驱动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贵州关岭永宁镇剖面中三叠世关岭组地层(约2.467亿至2.425亿年前)为对象,通过旋回地层手段分析沉积物中磷(P)含量的变化及其周期,揭示古海洋生产力在轨道尺度上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三叠统沉积物中P/Al比值的变化对长、短偏心率天文周期的响应较为稳定和显著,并与反映大陆风化和夏季风强弱的Fe/Al比值在10万年以上尺度上,特别是在40.5万年长偏心率周期上呈现出显著的反相位关系,进一步印证P是对冬季风的响应而Fe是对夏季风的响应这一假说.该时期古海洋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和海平面上升及生物辐射相一致,但滞后于古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古海洋生产力控制因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79.
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是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海水驯化和养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3种温度(10、16和22°C)条件下均设置5种盐度梯度处理(盐度分别为0、8、16、24、32),分别以A1~A5表示10°C各盐度组,以B1~B5表示16°C各盐度组,以C1~C5表示22°C各盐度组,将温度16°C且盐度为0组(B1)作为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21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鳃和肠组织中生长相关基因(gh和igf-1)、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aqp3和nk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除B2(16°C下盐度为8)盐度组的饵料转化率(FCE)、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约23%和8%外(P<0.05),其余实验组以上指标均较淡水对照组降低。此外,鳃和肠组织中, B2和B3组gh和igf-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而其余实验组g...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