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保山地块北部、NS向保山-施甸复背斜与NNW向澜沧江断裂锐角交汇部位的南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寒武系核桃坪组金厂河背斜的层间裂隙中,受NW向、NE向断裂交汇处的控制。选取闪锌矿及其共生的方铅矿、黄铜矿、石英样品,应用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闪锌矿等时线年龄为(118.9±5.9) Ma,闪锌矿+方铅矿等时线年龄为(119.3±1.7) Ma,闪锌矿+黄铜矿等时线年龄为(120.3±5.1) Ma,闪锌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7.0±2.4) Ma,闪锌矿+方铅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8.7±1.5) Ma,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时线年龄为(119.6±1.6) Ma,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8.9±1.4) Ma。Rb-Sr定年结果表明,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17~120 Ma,为早白垩世。热液矿物组合的 (87Sr/86Sr)i平均值为0.713?885,与保山地块内志本山岩体的(87Sr/86Sr)i值接近,指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成矿作用与保山地块内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结合矿区重力负异常特点,推测矿区内存在隐伏的中-酸性岩体。通过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对中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响应,与地块内部受碰撞影响而导致地壳深熔所产生的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2.
上世纪在江陵凹陷的石油钻孔中发现了深层富钾卤水矿层,但是卤水矿层的空间展布一直不清。借用油气勘探领域中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方法和理论,利用钻孔对矿层的垂向高分辨率的识别,标定到三维地震剖面上,利用多种地震属性横向高分辨率识别卤水矿层,预测矿层的空间分布,为靶区钻孔的部署提供依据。文章利用已经发现富钾卤水矿层的路9井的资料,开展模型正演,发现地震中振幅、频率、波形等属性可以较好地识别卤水矿层;将路9井的卤水矿层标定到地震剖面上,通过提取地震属性,识别出的富钾卤水矿层平面面积达5.53 km2;在该富钾卤水区中部署的岗钾1井,钻探获得高产富钾卤水矿层,验证了地球物理探测深层富钾卤水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3.
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市及其邻近水域河网水体为试验区, 同步采集现场光谱及水质数据, 研究受测水体的高光谱反射率特征, 并分析非光学活性参数中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浓度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各河流水体光谱反射率主要受悬浮颗粒物和叶绿素a的影响; 在500~680nm波段范围内, 水体光谱反射率大小与CODCr、TP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与单波段相比, 特定波段的反射率比值与CODCr、TP浓度值的相关性较高, 与CODCr、TP浓度值相关性最高的反射率比值波段组合分别为R675/R794R690/R815。选择上述波段组合建立的水质反演模型具有良好的估算精度, 模型估算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2%、32.1%, 表明高光谱技术在珠江口河网水体非光学活性参数CODCr、TP浓度反演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景。  相似文献   
64.
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位于“三江”地区保山地块北部的隐伏多金属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大理岩化灰岩与矽卡岩内,受NW向F2断裂和NE向F10断裂控制明显。本文根据野外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将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矿区脉石矿物包括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柱石、石英、方解石、萤石等,矿石矿物主要包括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本文以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矽卡岩矿物主要为钙矽卡岩,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过渡系列,角闪石主要为阳起石、铁阳起石和铁闪石,黑柱石含铁较高,多与磁铁矿相伴生;本矿床含少量锰质矽卡岩,包括锰铝榴石、含锰钙铁辉石、含锰阳起石、含锰黑柱石。矿床从深至浅的垂向分带以及自东向西的水平分带具有相似性:含Fe钙质矽卡岩→含Cu钙质矽卡岩→含Pb-Zn锰质矽卡岩→大理岩化灰岩,表明由矿床中部至两侧,自东向西,均有明显高温氧化环境向低温还原环境演化趋势。通过与已有矽卡岩Pb-Zn矿床矿物分带模型对比,推测存在深部岩浆热液以断裂交汇部位侵入交代围岩成矿,该矿床应为远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隐伏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5.
Algoma型条带状铁建造(BIF)是一种海相化学沉积岩,它发育在太古宙绿岩带的火山-沉积岩序列中,大部分经历了后期变质变形作用。稀土元素具有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因而被广泛用于指示BIF的原始沉积环境。华北克拉通北缘固阳绿岩带中的BIF(如三合明、公益明、东五分子、公巨成等)赋存于新太古代色尔腾山群的变火山-沉积序列中,普遍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呈条带状构造,其主要矿物组成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磁铁矿和他形粒状石英,含少量角闪石,局部地区可见石榴石、绿泥石、斜长石等富Al矿物。根据BIF中惰性元素的含量及其相关性,可划分为纯净的BIF和遭受碎屑物质混染的BIF,并通过特征的Co/Th比值判断出这些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玄武质岩石。纯净及遭受轻微碎屑物质混染的BIF稀土元素特征通过后太古宙页岩(PAAS)标准化后,与现代海水及其他地区典型太古宙BIF相似,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重稀土亏损,正La、Y异常以及较高的Y/Ho比值(29)。大多数样品发育不明显的负Ce_(PAAS)异常,说明BIF沉淀自缺氧的环境;正Eu_(PAAS)异常明显,说明海水中有高温(250℃)热液的加入,其比例为0~10%。然而,遭受强烈碎屑物质混染的BIF稀土元素特征则具有明显差异。此种类型BIF的出现及分布不均,指示了在BIF沉积之前的局部地区或时间段内,深部海水处于相对动荡的环境。  相似文献   
66.
山西吕梁袁家村条带状铁建造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西吕梁作为华北克拉通上条带状铁建造(BIF)的重要产区之一,位于华北中央构造带中。袁家村BIF分布于吕梁岚县袁家村一带,极有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内最为典型的Superior型BIF。与华北克拉通其他大多数BIF相比,袁家村BIF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它的形成时代(2.3~2.1Ga)、铁建造类型和低级变质程度(低绿片岩相)等。因此,研究袁家村BIF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可为探讨大氧化事件之后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国内Superior型BIF的成因提供研究基础。袁家村BIF产于吕梁群袁家村组变沉积岩系的下部,前人根据上覆和下伏含火山岩地层的时代,推测袁家村组的形成时代为2.3~2.1Ga。BIF整体产状陡倾,沿北北东-北东东向呈L形带状分布。依据原生矿物的共生组合及产出特征,可将BIF沉积相划分为氧化物相(60%)、硅酸盐相(30%)和碳酸盐相(10%)。氧化物相是本区BIF最主要的沉积相,主要矿物为赤铁矿、磁铁矿和石英,从而可进一步划分为赤铁矿(24%)和磁铁矿(36%)亚相;硅酸盐相BIF以大量硅酸盐矿物出现为特征,散布于研究区,主要矿物组成除了石英和磁铁矿之外,还有铁黑硬绿泥石、绿泥石、铁滑石、镁铁闪石和阳起石等。在与碳酸盐相BIF构成过渡相的BIF中,还可发现大量的铁白云石。而碳酸盐相主要矿物为菱铁矿、铁白云石和石英等,主要发育于研究区的南部。依据含铁岩系构造格局特点复原获得了原始沉积相分布略图,沉积相主要呈南北向延展,自东向西显示出相变规律,西边为碳酸盐相,东边为氧化物相,其间是过渡的硅酸盐相。通过袁家村BIF的岩相学和含铁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可大致推测原始沉积的矿物组成为无定形硅胶、水铁矿、与铁蛇纹石和黑硬绿泥石组成类似的铁硅酸盐凝胶、富Al的粘土碎屑和含铁、镁、钙的碳酸盐软泥。这些沉积物在随后的成岩期和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下发生矿物之间的相互转变。BIF中主要含铁矿物的PO-P-Eh 2CO2和pH相关图解说明除了赤铁矿之外,其他矿物均是在较低氧逸度环境中形成的,且所有矿物共存的水体系为中性到弱碱性。袁家村BIF氧化物相中发育豆粒、内碎屑结构和板状交错层理等原始沉积构造,指示氧化相部分是在相对高能的浅水环境下沉积的。但BIF大部分应该形成于浪基面以下(200m)较为深水的环境中,沉淀可能同时发生于上部氧化和下部还原的水体之中,由于还原弱酸性的深部富铁海水在海侵的过程中上升到浅部相对氧化和弱碱性的浅水环境中,因为Eh、pH及氧逸度等物化条件的骤然变化,最终导致铁质的沉淀和沉积相自上而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7.
本文采用常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浙黔桂地区寒武纪硅质岩的形成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硅质岩的A12O3/(A12O3+Fe2O3)为0.56~0.87;Ce/Ce*为0.74±0.19;Lan/Cen为0.90~1.58;Lan/Ybn平均为6.38,轻稀土明显富集,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或大陆边缘与深海过渡带。形成于裂陷盆地初期的硅质岩,比古华南残留洋盆和扬子陆块边缘的硅质岩轻稀土元素更加富集。构造拉张期形成的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其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亏损、Eu正异常特征;构造稳定期形成的硅质岩为沉积成因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富集、Eu弱负异常特征。由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的差异性反映出寒武纪时期的拉张为幕式拉张。位于扬子地台边缘的硅质岩所具有的Ce负异常,暗示着江南造山带寒武纪后曾发生过由东向西的大规模逆冲推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