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351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孙大鹏  汤超  魏佳林  曾辉  陈军  肖德富 《华北地质》2021,44(1):14-20,26
通过测井工作对大庆长垣南端泰康组、明水组、四方台组、嫩江组五段地层岩石密度、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参数进行了归类统计.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随岩石粒度变化规律明显,地层随深度增大视电阻率降低、密度增大,不同岩性各项参数差异变小.根据地质编录结果和地层响应特征,建立调查区内岩性识别交汇图.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结合地层岩性...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安定组沉积末期发育一套湖相泥灰岩,岩石具有高阻、高自然伽马特征.高自然伽马异常层在横向上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可追踪性,异常分布范围大,自然伽马异常主要由铀富集引起.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及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安定组泥灰岩铀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泥灰岩具有富有机质、草莓状黄铁矿等特征,...  相似文献   
993.
钻孔ZKMX15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岩性以泥岩夹粉砂岩为主,富含孢粉化石.通过对大庆长垣南端铀矿区钻孔ZKMX15岩芯孢粉分析,可以确定采样段岩心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嫩江组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草丛,属于半...  相似文献   
994.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为一重要的金成矿带,目前关于带内金矿形成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流体来源、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多方面资料,对带内各主要金矿区的成矿时代逐一进行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区域金矿成矿地质事件及其时代,并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初步形成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995.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7年的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Level2C数据研究了中间层与低热层大气(MLT,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CO2 VMR(Volume Mixing Ratio)的年际变化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双月平均时间序列拟合,定量地提取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ABER CO2 VMR长期趋势在中间层保持在5.5%/decade左右,在中间层顶和低热层降低至4.5%/decade左右;结果与模式预测在统计意义上相符.长期趋势没有显著的纬度差异,但在各纬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季节依赖,MLT CO2 VMR长期趋势的季节性改变源自低层大气长期趋势季节性改变.SABER CO2 VMR对QBO (Quasi-Biannual Oscillation)和ENS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在绝大多数区域没有统计显著的响应;对太阳活动11年循环以负响应为主,在部分区域出现的微弱正响应目前没有合适的物理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997.
Gassmann理论认为岩石的剪切模量在饱和流体前后保持不变,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高孔高渗常规储层中.然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岩石物理特征,因此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在此类储层的适用性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1~60 MPa有效压力内分别测量了干燥与饱水致密砂岩样品的超声纵、横波速度,并对饱水前后砂岩的剪切模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剪切模量在饱水前后可能出现弱化或硬化现象.通过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隙纵横比进行定量化分析,发现对于微裂缝主要分布在颗粒间以及颗粒内,并且软孔隙纵横比分布范围宽、软孔隙含量较高的样品更容易表现出剪切硬化的特征.利用一般形式的喷射流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剪切硬化现象,但要考虑微裂缝的闭合情况对输入参数的影响.剪切硬化主要来源于高频弹性波激励下流体的喷射流频散作用.考虑到特定条件下在地震和测井频带也会产生频散现象,因此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在进行流体替换时需考虑剪切模量可能会发生变化,盲目使用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的剪切模量不变假设可能会引起较大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998.
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的经验。“不及”类月经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魏教授注重把握该类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二者相关性主要体现为肾虚、肝郁、血虚、痰湿及瘀血五个方面,且常相兼为病。在辨证治疗“不及”类月经病的同时,多从心、肾、肝、脾调治,合理选用安神药。肾气、肾精不足引起者,常选用寿胎丸、四君子汤、参芪归肾丸、四物汤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者,常选用四逆散、四物汤、逍遥散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若脾肾亏虚引起者,常选用健固汤、四君子汤、圣愈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同时灵活选用穴位贴敷、艾灸、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合治,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99.
青东凹陷沙河街组三、四段的砂岩储层是渤海湾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其储集岩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该砂岩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74块)、铸体薄片(78决)、扫描电镜(4块)及X射线衍射(77块)等微观分析,对其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阶段的划分、孔隙演化模式的确定及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烃类侵位以及构造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的改造,已达到中成岩阶段B亚期.通过孔隙演化分析认为:压实压溶、胶结作用是储层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决定性因素;而多期的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烃类侵位、构造破裂则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储层的储集性.  相似文献   
1000.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共发育有4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分别是上二叠统格曲组与上石炭统浩特洛哇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面、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侏罗统羊曲组与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格曲组与浩特洛哇组角度不整合关系代表东昆仑造山带南缘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的构造事件;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与陆(弧)陆局部差异性初始碰撞的洋陆转换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是东昆仑地区分布较广、意义重大的一个不整合面,代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东昆仑地区陆(弧)陆全面碰撞的主造山构造事件,同时该期碰撞造山事件铸就了东昆仑及其周缘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羊曲组与八宝山组之间平行不整合面则与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陆内演化过程中地壳垂向抬升事件相关。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对于合理建立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