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南蒙古巴音苏赫图矿区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一套火山岩,其Rb-Sr同位素年龄为409±19Ma,与前人划分的地层年代(志留纪-泥盆纪)较吻合。英安岩的SiO_2含量为63.23%~73.36%,Al_2O_3含量为10.25%~15.56%。英安岩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有较强的负Eu异常。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该套火山岩基本同期同源演化,且岩性变化较小,以流纹岩-英安岩类为主。根据钾含量,该套火山岩为中钾钙碱性系列。英安岩落在靠近盆岭构造域的位置,显示出略亏损的特征,与原始地幔PM端元接近。推测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岛弧环境,表明火山岩形成时古亚洲洋可能还没有闭合。  相似文献   
52.
高磊  赵辉 《地下水》2014,(1):103-105
随着我国滨海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益紧缺,地下水超采现象日益严重,海水入侵已成为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大量的滨海地区调查、分析。系统梳理海水入侵现状及其危害,结合国内外有关海水入侵防治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保护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严挖开发,防治并重,重在预防,系统规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等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53.
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历史调查资料和目前的现场监测数据(1958-09—1959-09,2003-09,2005-07及2009-08),分析了长江口夏季低氧区的历史变化,探讨了低氧形成及其加剧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出现扩大化、严重化趋势;低氧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物理过程和自然作用,包括长江冲淡水、沿岸流、上升流、台湾暖流及黑潮等各大流系及其与温度等理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水体层化、锋面过程、气旋式冷涡;低氧现象加剧原因复杂,影响因子有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长江径流量、输沙量变化,长江流域降雨变化等,而富营养化的加剧对低氧加剧并非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4.
叠前地震资料中,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随传播距离的衰减特性不同.本文给出了一种在小波域定性估计叠前地震资料衰减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提取共反射点道集的高、低频分量,以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之差定性反映地震波的衰减.通过累加不同偏移距的衰减,提高了估计的稳定性;采用幅度归一化方法,降低了信号幅值对衰减参数估计的影响.将本文提出方法与常用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衰减估计方法用于某油田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衰减估计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油气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55.
沙漠与城市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艳梅  何清  刘新春  王舒  高磊 《中国沙漠》2014,34(5):1363-1368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和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担的乌鲁木齐大气成分观测站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单波段积分浊度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沙漠(塔中)和城市(乌鲁木齐)两种不同下垫面地区的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1)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塔中地区变化范围在39.6~8 442.8 Mm-1,平均值318.4 Mm-1;乌鲁木齐变化范围在28.9~6 590.0 Mm-1,平均值451.5 Mm-1;乌鲁木齐小时平均值在1 000 Mm-1以上的高值区间大于塔中地区。(2)散射系数日变化:塔中呈现单峰变化,其中最大值387.0 Mm-1出现于凌晨02:00,最小值276.4 Mm-1出现于午后的17:00;乌鲁木齐呈现三锋变化,3个峰值分别出现于09:00、14:00、22:00,与塔中地区存在明显差异。(3)散射系数月均值变化:塔中的月平均值最大是4月,为500.2 Mm-1,最小是2月,为145.9 Mm-1;乌鲁木齐月均值最大在2月,为1 086.3 Mm-1,最小值在7月,为101.1 Mm-1,两地区月均值变化整体呈现相反的现象。(4)散射系数季节变化:塔中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乌鲁木齐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56.
通过改进传感器型式,综合利用基阶模态和高阶模态频散数据正反演老路随深度方向面波速率,对比养护资料及钻探试验,建立了面波波速与老路压实度、标准贯入击数统计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上硬下软道路结构频散数据求解需同时提取基阶模态和高阶模态信息,基阶模态特征反映下部低速层物性参数,高阶模态反映上部高速层物性参数,加权分层面波波速与压实度、标准贯入击数有较好的相关性。该试验结果适用于沪宁高速公路老路路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57.
城市路面径流重金属固液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路面径流重金属在颗粒物-水相间的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路面径流Cr的25%分位数浓度值,以及Zn、Pb、Cd的90%分位数浓度值超出地表Ⅴ类水标准,Cu和Ni污染程度较轻.径流重金属Pb、Zn、Cu及Cd总量浓度与悬浮颗粒物(TSS)含量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Ni与TSS浓度相关性不显著.径流冲刷过程中Cu和Ni溶解态含量比例平均值为35%;Zn和Cr平均值为19%~22%;Cd和Pb溶解态比例最低,平均值为4%~8%.应用扣除残渣态后的颗粒物重金属含量计算固液分配系数依次为Pb>Cd>Zn>Ni>Cu>Cr.径流中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固液分配系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呈现明显的"颗粒物浓度效应",径流pH值在6.4~7.2区间时对固液分配系数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8.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新识别出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新生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全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凹陷盆地结构表现为"三段式",中、新生代断裂体系主要发育3期,即中生代逆冲断裂系、古近纪伸展断裂系和新近纪晚期共轭走滑断裂系,控制了盆地4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分别为早剥晚沉(中生代)、初始强裂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二次强裂陷-断坳过渡(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热沉降-共轭走滑阶段(新近纪)。沙南凹陷的2个沉积-沉降中心——东、西两洼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大差异,控制了两洼烃源岩生烃规模和成熟度的差异,对油气的区域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地幔热隆起和板块的重组是控制断陷盆地演化的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9.
长江口是典型的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跨度大,泥沙过程活跃、复杂。2015年7月9-20日(洪季)和2016年3月7-19日(枯季),使用OBS和LISST分别测定了该区域99个和89个站位的SPM浊度、光衰减系数、总体积浓度、平均粒径和粒径谱等参数;同时通过现场过滤测定了各站位表、中、底3层的SPM质量浓度以及典型站位SPM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δ13C、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的δ15N以及POC/PN摩尔比值。结果表明,浊度、光衰减系数、总体积浓度等3个参数均与SPM质量浓度显示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域SPM平均粒径一般表层大于底层、枯季大于洪季;长江淡水端元输出的SPM粒径枯季也明显大于洪季。具有相似粒径谱特征的SPM可以通过测定δ13C和δ15N值来进一步区分其来源和组成。SPM质量浓度和总体积浓度等参数结合还可以计算SPM有效密度,用以了解研究区域SPM的沉降过程。结果表明两个季节SPM有效密度和粒径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枯季长江输出的SPM由于粒径大、密度小、沉降速度低,加之强烈的垂直混合和口门拦门沙附近的再悬浮,随着环流可能到达研究区域北部的最东端;而洪季长江输出的SPM由于粒径小、密度大、沉降速度高,在口门附近快速沉降。  相似文献   
60.
高磊  隆浩  沈吉  汪勇  王建 《湖泊科学》2014,26(5):651-660
古湖岸堤是湖面波动的地貌证据,可以用来重建古湖泊演化.古湖岸堤沉积物的准确测年是应用此地貌学证据重建湖泊演化的关键.以我国兴凯湖最低一级湖岸堤——大湖岗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英小片技术,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对大湖岗2个不同位置的剖面风成砂质沉积物(共13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石英组分的光释光衰减曲线特征表明,样品的释光信号以快组分为主,预热坪和实验室剂量恢复实验结果表明,SAR法可以用来测量兴凯湖古湖岸堤样品的等效剂量.通过分析样品等效剂量分布情况和比较3种年龄模型(平均值模型、中值模型和最小值模型),认为大湖岗湖滨砂质沉积物在沉积埋藏前石英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获得的OSL年龄是可信的.年代结果表明,大湖岗采自不同位置的2个剖面的年代范围一致,且各个剖面中所有年代均随地层顺序变化;另外,2个样品的OSL年龄与同层位的炭屑样品的14C年代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进一步表明OSL测年技术可以获得可靠的兴凯湖岸堤沉积物的年龄.尽管与前人使用热释光(TL)测年方法研究大湖岗形成年代有较大差别,本文认为兴凯湖最低一级古湖岸堤——大湖岗形成于距今约1.24-0.50 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