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20日0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强震。此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地形条件复杂,地震烈度大,使得震区地质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强降雨等叠加等条件下,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加剧。本文收集了震区地形、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历史灾害、降雨以及卫星影像等资料,对震区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评估:① 地震力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② 不同降雨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③ 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圈定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高危和需要重点监测防范区域,为灾害救援与重建过程中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2.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的研究,到开创中国地理信息学科,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是中国特色原创地理信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具备自主研发世界级地理信息软件的历史,是地理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的历史。本文主要从地图学、地学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地学数据共享、重大技术突破和国家战略支撑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从地学知识图谱、地理大数据分析、遥感人工智能、地理系统模拟和知识服务角度展望地理科学发展的新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73.
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Q值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地壳应力、裂隙、地下流体等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提供证据.文中尝试将选自中国地震年报、四川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及云南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数据分成6个时间段,分别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成像,来获得Q值的动态变化图像.首先选择一个具有超过14000条射线数据的时间段,通过原始数据加噪音的方法和Bootstrap方法对ML振幅成像的结果进行误差和可信度分析,然后在误差可接受的基础上,再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成像.研究结果发现:(1)原始数据的观测误差和忽略震源辐射花样对成像结果的影响比较小,40%的噪音所造成的结果误差最大不超过6%.(2)用Bootstrap方法获得的结果最大误差不超过平均Q值的8%,说明振幅层析成像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因采用大量数据所获得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误差是比较小的.(3)分辨率测试发现,川滇地区在射线超过50条的区域,分辨率能够达到20'.(4)分别对每个时间段进行成像,从而获得Q值变化的动态图像.每个时段的区域平均Q值与中强地震的个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地震个数越多,则区域平均Q值越大,这可能是区域整体应力变化的结果.通过分析地震的分布和Q值动态变化的关系还发现,大多数中强地震不是分布在Q值变化最大的区域,而是分布在Q增加和降低最大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差应力变化在过渡区最大,更容易触发地震造成的.  相似文献   
74.
75.
王伟  高星  历玉英  张亚斌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1):2769-2778
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Hi-CLIMB(Himalayan-Tibet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During Mountain Building)宽频带数字台站探测剖面资料进行处理,用转换函数模拟退火算法得到了83个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转化为二维速度结构剖面,并与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结果进行了对比.反演结果可清晰显示出工作区地壳内S波速度界面和不连续的莫霍面.研究表明,从N29.4°至 N31.5°地壳平均厚度为75 km;在N 32°以北地壳平均厚度为65 km.壳内界面在N31.5°以南向北倾斜,而在其北部向南倾斜.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地壳具有明显低速区.这一复杂结构反应了该区域内部强烈挤压变形与物质交换,为进一步研究岩石圈变形与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76.
冰芯中所含不溶性微粒与大气粉尘沉降过程密切相关,是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本文对宁金岗桑冰芯(56m,公元1864~2007年)样品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溶性微粒的载磁矿物以低矫顽力、准单畴颗粒的磁铁矿为主.在过去的144年中,磁性矿物的粒径无显著变化.但是其含量(饱和等温剩磁指标)变化以~1980年为界,之前变化稳定,之后显著增多.这一现象与青藏高原及北半球的气温变化在大的趋势上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我们认为磁性颗粒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着一定的关系.其可能的机制是: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和局地气候不稳定使得冰芯中含有磁性矿物的大颗粒物质增多,而与年降水变化相关的沙尘天气频率相关性较弱.因此,青藏高原冰芯不溶性微粒的饱和等温剩磁可能在趋势上反映了气候变暖,为研究该区大气粉尘的沉降过程提供新参数.  相似文献   
77.
快速提取森林冰雪受灾范围,有利于准确掌握森林受灾情况,为此类灾害性气候事件防灾减灾、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2001-2007年NDVI数据,提取灾前植被NDVI参考值和正常波动范围,结合2008年NDVI数据提取冰雪冻灾范围。该方法弥补了基于单一时相的传统方法(NDVI差值法)忽略植被指数正常波动的问题,分像元提取植被NDVI正常波动范围,使提取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与传统方法提取结果对比,省级尺度的验证结果相同(即森林受灾率均为34.72%,而实地调查森林受灾率35.3%),但2种方法在县市行政单元提取的森林受灾率相差较大。NDVI阈值法提取的森林冰雪受灾范围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而传统方法提取结果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根据实地考察资料显示,相比于传统方法,NDVI阈值法提取结果与实际森林冰雪冻灾空间分布信息更接近,精度更高,更适合于区域大尺度提取森林冰雪受灾范围。  相似文献   
78.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对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及其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对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开展多参数研究的设想,论述了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中走时拾取、三维地震波场、三维地震时间场、广义线性反演解的分辨率问题以及重建图像的地质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79.
高星 《地层学杂志》2006,30(4):385-386
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博物馆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韩国、印尼、美国、法国、英国、瑞士,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会议活动丰富多彩,议程安排紧凑,报告精彩纷呈,提问互动踊跃,讨论热烈深入。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学术交叉性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德日进科学精神与学术贡献的纪念与研究刘东生院士在以“宇宙公民德日进与人类世”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中指出:德日进与桑志华对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鄂尔多斯残阳如血的落日也给德日…  相似文献   
80.
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在赤峰地区的2个区域应用“元素含量-面积(C—A)”模型方法。对“元素含量-面积”双对数图的形态进行分析,将地球化学异常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分为3种类型:模式Ⅰ为可拟合为2条直线段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没有成矿富集的趋势,不存在实质性的致矿异常;模式Ⅱ为可以拟合为3条直线段的高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有高含量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存在较强的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很大:模式Ⅲ为可拟合成3条直线段的低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的是较弱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有较弱的矿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的异常下限,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