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兰州城区稳定能量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6,他引:11  
从能量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描述地面至特定高度大气层结构稳定度的参数-稳定能量,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根据1988-1992年兰州气象站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的探空资料,计算了300-1000m每隔50m共15层的稳定能量。利用同期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的兰州城区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SO2、CO、NOX)的日平均浓度资料,计算了地面气象要素、低空气象参数、低空风和稳定能量等气象因子与SO2、CO、NOX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1)用稳定能量来描述低层大气的稳定性更为合理一些;(2)在诸多气象因子中,稳定能量与SO2、CO、NOX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3)稳定能量的年变化规律与空气污染浓度的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4)逐月看,各层稳定能量与SO2浓度之间均为正相关,除7月份以外,大多数层次均通过了α=0.01显著性水平的相关性检验。  相似文献   
122.
肖娥  马春  顾连兴 《江苏地质》2014,38(2):187-199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贵池矿集区内一个典型的铜钼矿床。通过野外地质祥查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马头铜钼矿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次为黏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垂向分带特征,自岩体深部至浅部、自内向外总体表现为面型石英钾长石化带、线型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体以脉状矿化为主,其中分布较广的石英脉带矿化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以石英细(网)脉为主,受节理和裂隙控制;而品位较富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则主要产在面型钾长石化带中。通过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成矿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温、富钾和高pH值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大面积的钾长石化,伴生与面型钾长石化有关的细脉、浸染状矿化;热液演化中期阶段,随着温度持续下降、K+活度和流体pH值的降低,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并伴随范围较大的细脉-网脉状矿化;热液演化晚期阶段,主要形成碳酸盐化,而相应的矿化作用不显著。通过与部分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蚀变类型等方面与斑岩型铜钼矿大体相同,可归至斑岩型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123.
本文通过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辽宁省典型形变干扰异常进行分析。通过对形变数据的分解,发现该方法能提取不同尺度的干扰异常,效果较好。然后对不同尺度的形变信号进行分析,剔除高频噪声信号,对形变观测曲线进行重构滤波,发现该方法可以去除信号干扰噪声,提高信噪比,可作为形变观测数据处理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124.
基于地电场潮汐波建立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辽宁地区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结合降雨、温度、磁暴等典型干扰,对α的干扰幅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α抗干扰能力较强.在2013年1月23日灯塔MS 5.1地震前后,α的动态变化表明,多个同一或相邻地质构造地电场台站,岩体裂隙电荷移动方位长时间的准同步突变是中...  相似文献   
125.
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和速率累计方法,分析了2008年以来营口地磁谐波振幅比,结果表明:营口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可靠性较高,2018年初以来,异常特征EW、NS向同周期不同步.结合营口周边300km范围内MS4.0:地震,分析得出异常持续阶段发震概率大于异常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利用SMT法和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中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田、果园、荒地)的土壤以及河流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土壤总磷含量大小为底泥>果园>水稻田>荒地;底泥中Ex-P和Fe-P所占比例较大;荒地土壤中Or-P和Res-P为主要磷形态;水稻田和果园土壤中Fe-P所占比例较高。人为干扰明显的果园表层土壤有较大的磷淋溶风险;荒地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体现了其缓冲固持湿地水体中磷的生态功能。大量可溶性磷经淋溶迁移富集于底泥中,是河流富营养化的风险源。七步法表现出在提取多种复杂结合态磷上的优势,对岩溶土壤中Ca-P的提取更充分有效,更适用于研究岩溶土壤不同形态的磷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8.
史雅静  柴健  徐达军  邳莹  孙京 《暴雨灾害》2023,40(6):731-738

桥梁多位于水陆交界处,地势空旷,极易遭受雷击。对桥梁雷电暂态特性及相关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可为桥梁的防雷设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以单塔斜拉索桥梁为例,利用CDEGS (Current Distributi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Grounding and Soil Structure Analysis)软件建立桥梁三维仿真模型,模拟一般斜拉索结构桥梁的塔顶、斜拉索和桥面分别遭受直击雷时,桥梁磁场、跨步电压及雷电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雷击斜拉索时,桥梁电子信息设备安装处磁场强度峰值最大,雷击塔顶时次之,雷击桥面时最小;雷击斜拉索时桥梁下方地面处的跨步电压峰值最大,雷击桥面时桥梁下方地面处的跨步电压峰值最小;(2)斜拉索上雷电流的大小分布与雷击点位置、斜拉索与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斜拉索长度有关,斜拉索离接地体位置越近,长度越短,其上流过的雷电流越大;(3)接地体上雷电流的大小分布与雷击点位置及接地体的布设位置相关。距离雷击点位置越近,接地体上的雷电流幅值越大,布设在中间位置的接地体由于屏蔽效应雷电流呈现大幅减小的现象;布设在边缘位置的接地体上的雷电流波前时间变化不大,对原始雷电波陡度的削减作用不明显,而布设在中间位置的接地体上雷电流波前时间呈大幅升高的趋势,降低了雷电波因陡度大而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9.
电子信息化对地质档案管理产生影响及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鸿  郭佳莹  张璐 《吉林地质》2010,29(4):179-180
文章讨论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将纸质储存转化为电子储存,建立数字档案信息库,这样既能极大地节省储存空间和人力成本,又能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电子技术对传统原本地质档案的形成、制作和利用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大连市暴雨灾害特征及敏感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以及暴雨洪涝灾害情况资料,分析了2007—2019年大连地区暴雨气候特征时空分布,并进行了灾害评估和敏感区域识别。结果表明:1) 大连地区年平均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在空间分布上东北部多于西南部,大暴雨出现的概率为0—40%。年平均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的极大值区域主要集中于庄河地区,年均暴雨强度也呈现从西到东逐渐递增趋势。暴雨变异系数的高值中心出现在瓦房店西部地区,低值区出现在庄河地区。2) 大连市的暴雨灾害近80%为较严重灾害,最严重和严重暴雨灾害各占9%—10%。3) 普兰店西南部、庄河西部与大连市区为大连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相对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