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88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历史回顾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悠久而丰富,反映了前人对自然现象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其中还包含了不少朴素辩证法或唯物观的推测。这份可贵遗产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发掘和利用的宝库。但是,终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主要是对现象的片断记录和灾害的宏观描述,而较少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72.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构造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宗晋 《中国地震》1992,8(1):10-17
1991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出版了1∶600万全国震中图,超过10万个大小震中点染的图象具有大量的中上地壳的构造信息,本文以目视地震线法对天山地震区、阿拉善-祁连山地震区、青藏地震区、南北中轴地震带、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浙黔、东南沿海等九个地区的地震构造格局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73.
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会议于1965年3月22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大会历经了9天,听取并讨论了李四光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地质部党组书记何长工、副书记胥光义的报告。分组进行了三天的学术讨论,一天全体代表和列席人员讨论了构造地质学在生产、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等,一天地质旅  相似文献   
74.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upper limit of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 should be extended to about 20 years from several years, and that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early-intermediate-term stage (>2-3 years) and late-intermediate stage. The seismicities in both stage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difficultly distinguished. The earthquake episode, which embodies the up and down of a group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about 20 years, is the main object of early-intermediate prediction. The concentrating process of small quakes along some belts and from far-field to near-field 2-3 year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 accompanied by several anomolies in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fields during the process, is the main object of late-intermediate prediction. Some precursors before Nine Strong Earthquakes (Ms≥7) during 1966-1976 are summarily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Finally, four models of multi-(stress concetration) points, shunting visco-elastic elements, weakening of source inclus  相似文献   
75.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变质时限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主体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变质时限和山脉隆升时限由于缺乏精确年代学数据制约,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选取点苍山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哀牢山墨江-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和其侵位的同变形花岗岩脉(SM07-3)以及元江县城西北山前花岗质片麻岩(YJ)作为研究对象,并挑选出锆石颗粒(SM07-3)、黑云母(SM07-1-Bi,SM07-3-Bi)、白云母(SM07-1-Ms)、钾长石(DCS-1-Kf, SM07-3-Kf)和斜长石(YJ-Pl)以及基质(YJ-ma)进行精确年代学测试。花岗岩脉颗粒锆石U-Pb SHRIMP 加权平均年龄为30.8±0.3Ma(SM07-3, MSWD=3.27);其它单矿物激光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1.5Ma (DCS-1-Kf, MSWD=2.9)、22.3±0.9Ma (SM07-1-Ms, MSWD=1.7)、21.9±0.7Ma (SM07-1-Bi, MSWD=1.3)、21.3±0.7Ma (SM07-3-Kf, MSWD=1.2)、22.7±0.8Ma (SM07-3-Bi, MSWD=2.4)、19.8±1.6Ma (YJ-ma, MSWD=19)和21.57±0.38Ma (YJ-Pl, MSWD=1.5)。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野外观察和年代学资料,本文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峰期变质变形时间为30Ma左右,此时山脉已开始隆升,在约20Ma和13Ma山脉分别经历一期构造热事件作用,揭示山脉经历快速隆升和冷却过程。  相似文献   
7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早期该盆地顺时针的转动在西宁盆地中的基底中产生或复活了一些北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晚期(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边缘断裂持续强烈活动并伴随着一定的顺时针旋转,在盆地中形成一系列切割盆地基底的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盆地中不同方向次级断裂不同时间的发育与边界左行斜向剪切造成的变形类似。同时盆地中薄皮与厚皮构造共同发育为特征,不仅盆地盖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褶皱变形,而且沿着切割盆地内部的断裂,往往基底被抬升至地表,形成比较明显的基底卷入型褶皱。西宁盆地因此被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更小的次级盆地。而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变形同样具有以上特征,斜向挤压是该地区变形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长期的斜向挤压,造成了盆地内部与边界之间的应变分配,盆地内部基底隆起,并逐渐分割原先的大盆地。而热水—日月山断裂以及温泉断裂发育在海原断裂与昆仑山断裂之间的阶区,它们的活动和发育与边缘大型走滑断裂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压剪作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7.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78.
地球构造变动对土壤分带格局和古气候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初步综编了新生代地质事件序列表(以中国为主),其中有一些对应较好的事件群,启发了我们对一些事件时间链的机理思考,并展示了探索气候事件应予涉及的研究范畴。本文通过对全球土壤带分布和全球构造板条分布的对比研究,认为土壤带的分布有两点突出表现:一是与全球构造板条分带格局基本相似,二是喜马拉雅一阿尔卑斯高原山带和美洲科迪勒拉高山高原带决定了两条平行于它们的土壤带,说明构造活动所造成的地形起伏对气候局域变化的重要影响。通过对青藏高原第四纪抬升史及中国黄土-古气候的研究,可以认为,第四纪时期的几次重要的气候转型事件都是由当时的地球构造活动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79.
地球非对称变形的最新观测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01年3月IERS公布的全球近600个GPS站、SLR 站及VLBI站的站坐标、速度及它们的误差估计,研究了地球的现今非对称变形.结果表明,以赤道为界,北半球目前仍处于挤压变形中,而南半球则处于扩张变形中.若以90E 和90W 经线为界,则以180经线为中心线的太平洋半球处于挤压变形中,而以0经线为中心线的大西洋半球,则处于拉张变形中.这种变形再次证明地球处于双重非对称变形之中,而且,如果以6366740.0m作为理想地球平均曲率半径,根据空间大地测量结果算得的体积变化率达到0.6651012 m3/a.   相似文献   
80.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