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板块构造假说自其问世以来,给地学界以深刻影响,甚而天文、力学以至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究其原因,我认为可有三点: 1.它着眼于大量海上与陆上取得的地球物理、地质的新资料,扩大了人类从表面认识地壳运动的深度,打破了早期地质工作者所谓的“基底”(即以古老变质岩与花岗岩层组成的硅铝层)作为研究的下限,扩大到对整个岩石圈的研究,从而把地球表层的运动建立在较易活动的软流圈之上,为全面讨论岩石圈范围  相似文献   
152.
今年4月9日—14日在九江召开了华北和南北地震带近期地震危险性判定研究成果交流报告会。此项研究是1983年国家地震局所下达的四个重点清理攻关项目之一 ,它的总任务是划定公元2000年以前华北和南北地震带内M≥7级地震的危险区。经过各有关的13个单位240多人近两年的工作,共写出159篇研究报告。会上交流了15篇综合报告和37篇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53.
北美东部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4.
马宗晋  王琦 《地质学报》1992,66(4):315-326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5.
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世纪五十年代,B.Gutenberg(1951,1954)和H. Benioff(1954)即已讨论过沿太平洋周边地震震源在剖面内的分布图象,浅、中、深震源密集排列,呈现一致向着大陆倾斜的现象,并注意到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这是利用震源分布揭示地壳-岩石圈构造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到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区域地震台网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震源测定的精度也有明显提高,这就为认识大陆内部震源深度分布的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一些国家的学者先后注意到大陆震源在地壳中上部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呈优势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6.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地震地质研究方面开展的几项主要工作,讨论了这些工作所取得的基本认识与收获,并对近期应深入进行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7.
回顾了逆冲楔临界角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影响逆冲楔临界角变化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独立地影响逆冲楔的运动和变形,而往往是几种机制联合起作用,在不同的逆冲带中起作用的因素也不同。该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解释现今仍处在活动中的增生楔和前陆地区的变形。但由于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很少将该模型应用于古老逆冲构造带的前陆地区和逆冲构造带后陆方向上的变形解释上。中国是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发育的国家,因此应该选择几个典型地区进行详细的解剖和论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这些地区的变形特征、规律、甚至地震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临界角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8.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相似文献   
159.
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天山的博格达-巴里坤山链是在晚古生代造山以及中生代伸展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成,其新生代再造山和隆升是欧亚大陆地质史上的标志性重要事件,造就了东天山现今的盆山地貌格局.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系统批量采样,获得了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的3个明显阶段:5.6-19,20-30和42-47Ma,其中20-30Ma是最显著的一期隆升,而且是山链整体的统一隆升,这与西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同期的构造事件相似.因此,该期隆升意味着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已经影响到了天山一线,同时获得隆升的起动时间为不晚于65Ma,其动力机制是否是印度-欧亚板块开始碰撞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裂变径迹结果表明,整个博格达-巴里坤山链在整个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是分阶段的,各期之间具有整体抬升和差异抬升之分,而且沿山体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隆升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迁移,山体以向南的横向扩展为主要趋势.东天山新生代的3期构造事件与青藏高原尤其是高原北部构造事件都能比较好的对应,因此东天山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尤其是北部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