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台北盆地发育在弧陆碰撞的背景下,但长期以来对其构造特征一直认识不清,因此直接影响对盆地形成的认识.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研究表明,山脚断层是控制盆地形成的主要正断层,而不是走滑断层,但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三个段落组成.各个段落控制一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沉积中心的变化反映出山脚断层活动的各段落活动性并不一样,向北东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经停止活动.研究表明盆地中发育的一些北西向正断层是盆地中不同沉降中心沉降时的次生断层,而很难用走滑体系来解释.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一同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因此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台北盆地的这些特征表明该盆地并不是走滑体系中形成的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102.
贺兰山南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固原-青铜峡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南部的变形从经历的时间及方式上与贺兰山中北部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论证了固原-青铜峡断裂通过贺兰山的具体地点,该断裂通过贺兰山后逐渐转为东西向;宁夏中部地区东西向构造是古生代弧型构造的一部分,由于后期的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形式.黄河断裂和固原-青铜峡断裂控制了贺兰山南部的构造发育,由这两断层夹持的块体(卫宁北山)在新生代向东运动,在该块体的东部由于东西向的挤压形成了许多构造,一些山体隆起的原因可能是来自西部卫宁北山向东的挤压.  相似文献   
103.
马宗晋  叶洪 《地学前缘》2005,12(1):281-287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地震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或9级以上。它是由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微板块底下俯冲过程中的逆断层作用造成的。印度洋板块以每年6~7 cm的速率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与南亚板块发生斜向聚敛俯冲,此运动在该地区解耦为印度洋板块沿巽他海沟的正向俯冲及缅甸微板块东侧的右旋走向平移运动。主震破裂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破裂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地震破裂带长达1 200余km,宽度约100 km,最大位移约为20 m,地震断层向上穿透海沟底面,估计约有10 m左右的错距。这次大地震的同震效应导致地球自转轴摆动、地球自转加速,日长缩短。据目前统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305 276人死亡,被此次海啸夺走生命的人数超过了有史以来历次大海啸灾难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4.
东亚与全球地震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地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人类对地震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思索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很早就有灾害性地震的详细历史记载。最近40多年,我国、东亚及世界其他大陆地区的多次大地震的发生,推动了地震构造研究的发展,加深了对地震分布规律性及其地球动力环境的认识。从地质背景和发生机制看,全球地震构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太平洋海底地壳与陆缘地壳浅、中、深俯冲构成的地震带;第二是南半球离散地壳块体对北半球大地块边缘碰撞浅俯冲带;第三是全球三大洋脊张裂转换构造带。地球北半部内陆的中纬度地带有4个多震密布区,它们都处于N25°~55°的纬向大陆带内,与大陆会聚所造成的陆内变形有关。4个多震密布区的东半部则是相对少震区,显示出相对稳定的地壳结构。全球表壳GPS矢量场和北南两个极区各有不同,北半球欧亚大陆是向北呈弓字形运动;南半球是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等5块离散的大陆块,除南美大陆,其他4块大陆都是向NE和NNE方向运动。这4块大陆都是依次运动加速,澳大利亚陆块运动最快,向NNE方向约10 cm/a;同时从南太平洋南部沿NWW方向左型转换断层的运动也是高速的,这两个方向运动的交叉相碰,现已处在全球最为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域。北冰洋内群岛GPS站点向阿留申岛弧推进;南极冰陆的9个GPS站点则呈现旋扭状彼此相差约90°,可能表明北/南半球彼此有明显的1/4左右表壳的扭动。从卫星重力数据推测的地球的形状、全球热流的和地内热散失量的分布、地球磁场的西漂以及大地震引起的地球振荡特征等证据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它们对全球板块运动、板块变形以及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从GPS水平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中国GPS矢量场和IERS公布的全球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水平运动的状态进行了从全球到局部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运动的描述和理解,其要点如下:①GPS矢量场定量地显示了中蒙构造区是全球大陆内变动最强的地区;②中蒙构造区(或中蒙次板块)内部可分出三级各具特色的构造区块、条块和地块;③中蒙西部区块呈大"",3条边缘带都是地壳厚度陡变带,是结构性地震带,控制了全球大陆内 2/3以上的 8级地震;④中蒙东部构造区块是挤压型和伸展型大陆边缘最典型地区,GPS矢量场展现了现今向东的伸展蠕散运动;⑤中国西部2001年在昆仑山发生的 8.1级地震与西部从GPS矢量场算得的视应变场中高应变带相关;⑥全球GPS矢量场揭示 N/S半球之间存在明显的运动不协调带,该带(B带)直接表现为13条左列的走滑兼挤压断裂带,该带控制的强震活动与环太平洋俯冲带(A带)控制的地震自1897年以来交替活动已有七幕。讨论提出:①全球 4个构造系(环太平洋构造系、洋脊构造系、北半球大陆高原构造系和环赤道构造系)是否与地球的 N/S半球、0~180°半球的双重非对称有关?②全球GPS矢量场所描述的板块运动可否作为约束推算地幔三维运动的表层条件?  相似文献   
106.
1989年7月9—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有100多个国家的5800多位代表出席了大会。我国代表共127人,占第9位,由国家地震局组团以及通过其他途径与会的国家地震局系统的科技人员共11人。本届会议的规模是空前的。会间组织了192个专题的分组报告和讨论,每日平均约有25—30个会场同时开会,并有图文展示(Poster)。会上放映了50余部内容丰富生动的科技影片,组织了一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引人入胜的地质展览厅。会议前后还组织了有70多条路线的地  相似文献   
107.
地球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地球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对地球进行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新阶段。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剧变的天然原因何在 ;海水缺氧、厄尔尼诺和成烃极盛期由什么引起 ;什么因素导致生物的俱生与俱灭等人类社会和地学发展所需解决的一些难题 ,只有开展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才能深入解决。在白垩纪中期发生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地学现象 ,可以作为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08.
全球Ms≥73/4级地震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4,16(2):127-136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  相似文献   
109.
环太平洋带的明显分区可由火山、地震、山系、盆地、岩浆和矿物表示出来。所获得的大尺度分区相当于4个象限区:南东区、北东区、北西区和南西区。在一定经纬度上,尤其在中低纬度(60°~0°)带上,宽度具百公里的中尺度分区表示出等距和交替重复性发现的分区特征。在东太平洋底部中的一系列转换断层不断地把大洋板块切割成一系列条状断块,条状断块相应显示出独立运动称之为“条状板块构造”。部分条状板块有关不同类型板块舌状构造在大陆显示形状变化底部下倾,使板块舌状构造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分区。亚洲东部大陆板块也被分离成东西扩张构造带。这些大陆板条向东运移,相当于西太平洋岛分区。舌状板块变形机制(包括弹性弯曲,弹塑性弯曲)和承受洋脊压力和舌状板块弯曲将被分析,同时对分区的起因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0.
华北地震区是世界上历史地震记录最久的地区之一,但14世纪以前漏记严重,采用李鸿建补充历史地震数目的方法,对华北2000年地震的世纪频度进行了修正,从中确定了七个地震活跃期(二百年左右)。与日本和朝鲜近两干年的地震世纪频度和地震时序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地震活跃期是同步的。最后从地震活动和地体构造两方面讨论了华北、朝鲜、日本作为一个单元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