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88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造应力作用下流体运动的动力学分析——构造流体动力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从流体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应用渗流力学、岩土力学及弹性力学的理论及方法,推导出了考虑应力状态的可变形介质中流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由该方程可以看出:应力状态是影响流体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通过3种方式来影响流体的运动,其一是:应力的作用改变介质的渗透性能,从而影响流体运动;其二是:平均正应力的变化速率影响介质的含流体能力,它以源汇项的形式反映在方程中;其三是:应力的作用影响流场的初始状态及边界状态,通过影响定解条件反映在动力学方程中,从而影响运动特征。构造应力场对流体运动的最终影响是这3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的自我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科学界关于多学科交叉以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呼声很高 ,但实际行动进展缓慢 ,其原因很多 .要搞交叉必有风险 ,各人、各部门、各学科往往都有固守自我优势的心理 ,轻车熟路 ,何求险径呢 !交叉之中以谁为主 ,麻烦很多 !尤其当前科研节奏、竞争之激烈 ,成果评估与升迁紧要 ,更使交叉之念难以决定 .相信这些有碍于学科交叉的客观环境逐步会有所改善 .但是 ,更深层次的障碍和问题还在于科学人自我对学科交叉是否有必要的认识 ,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不自觉地存在学科思维习性的排他性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我的感受和剖析 .地球科学的源…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7
青藏高原形成至今经历了4个互有叠接的构造期。α期以南北缩短和向北推移为主,主要发生在45~35 Ma期间,β期表现为长周期缓慢隆升,在35~5.3 Ma期间占主导地位;γ期为短周期快速隆升阶段,自5.3Ma开始,3.0 Ma以后逐渐达到高峰;δ期以东西向伸展变形为特征,3.0 Ma以前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3.0 Ma以后遍及整个高原.第四纪以后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变形运动形式。根据γ期和δ期构造变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把青藏高原划分为西藏、羌塘和柴达木3个构造域。 相似文献
4.
华北第三、四地震活跃期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华北是中国东部的多震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地震记载久远而连续的地区。至少从明代建立地方志以来,4 3/4级以上的地震,尤其是6级以上的地震很少遗漏。因而,我们可以仔细研究它们在时间上接近真实的起伏和在空间域内的动态图象。 华北地震区的范围有不同的提法,有大、小华北之别。考虑到地震与地质构造活动的统一性,也为了不涉及银川带与南北地震带的复杂情况,本文讨论问题的范围仅限于小华北,即北纬34°—41°、东经108°—123°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1983年国家地震局工作会议上,采纳了全国地震趋势会议提出的“将地震大形势研究扩大为5—10年内强震危险性判定与研究”的建议,确定,以华北地震区和南北地震带为试点地区,利用已有的大量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从科学理论上,判定这两个地区今后十年内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和范围,研究判定危险性的原则与方法。同年5月,国家地震局召 相似文献
6.
7.
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至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阶段,受活动范围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感觉为准,认为大地是平的,这种认识以“天圆地方”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球形和椭球形观测研究阶段,16世纪完成的首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后来又通过天文、大地等多种测算,人类逐渐认定地球是旋转椭球形,并且这一认识已成为一种常识,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上 ,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特提斯碰撞构造带上 (图 1) ,世界上至少有 2 0个大都市坐落在这个高危险地区内。仅在 2 0世纪期间 ,与碰撞相关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图 2 )在该地区就造成了逾百万人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破坏性的火山作用主要由会聚或碰撞型板块边界附近粘稠而多挥发性的岩浆喷发所致 ,而最具破坏性的地震则是由碰撞后构造带的推覆作用和走滑断层作用引起的。一项探索性的协作研究计划已经在特提斯地区展开 ,该研究旨在评价与碰撞相关的地幔动力学在地震和火山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评估其在减轻整个特提斯碰撞带地震和火山… 相似文献
9.
10.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间M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 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 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 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 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 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 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 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 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 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