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分析讨论了1988年8月广东省出现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成为此种反常天气预报线索的相关因子或前期征兆。结论认为,该月没有灾害性热带气旋影响广东,但同时却又出现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东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中纬西风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均比常年偏南近十个纬度所造成。在这种类似于春末夏初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热带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的局地条件不利于灾害性热带气旋形成,而更东面的海区生成的灾害性热带气旋则全部偏北行或转向;另一方面,季风雨带的位置比常年偏南得多,落在华南。 上述环流系统和天气的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一定关系,且海温变化超前。该年4—7月东亚西风环流指数的变化也提供了若干前兆。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有可能预先对这种环流和天气的异常作出定性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2.
针对植被对降水响应分析的多为年际尺度且多用气候影响因子分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年际与季节性相结合的时间尺度、气候与土壤因子并重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法.该方法从降水的季节性规律、植被的物候期角度研究植被的年际、季节性空间变化特征,实现了不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植被变化对降水过程的响应情况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从季节和年际尺...  相似文献   
143.
罗雁  陶仁君 《东北测绘》1999,22(2):36-37
本文根据新的国标《图式》,GIS对数据的基本要求以及AUTOCAD自身特点,浅谈数字地形图编辑技术要求,对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4.
为解析狄氏斧蛤(Donax dysoni)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特征以及进化地位,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狄氏斧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线粒体基因进行注释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狄氏斧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908 bp,碱基组成为A (26.81%)、T (41.13%)、G(21.21%)和C (10.85%),A+T含量为67.94%,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与其他双壳贝类相似,狄氏斧蛤共编码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含22个t RNA和2个r RNA,且所有基因均位于H链;蛋白质编码基因拥有3种起始密码子(ATG、ATT、ATA),而除了ND3、ND4以及ATP6使用TAG作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余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都使用TAA作为终止密码子。除t RNASer不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没有明显的DHU茎环,其余t RNA都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狄氏斧蛤与斧蛤科(Donacidae)其他物种具有相同的基因排列,未发现基因重排现象。基于线粒体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62种贝类的进化树,结果显示:Donax semiestriatus和Donax vittatus聚...  相似文献   
145.
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不同频率地电场观测出现异常现象已有相关报道,但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与地震震级(能量)的相关性统计特征仍不清晰。文章基于小波变换对都兰台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滑动相关性方法对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与台站周围400km范围内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后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计算结果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1)都兰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不仅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现象,而且出现异常的频率与地震事件震级(能量)存在一定关联性:高频成分(3.4h和8h)与■及■两个地震序列的地震事件均有关联性,其中与■在震前约25(±5)天、10天和5天相关性异常显著,与■在震前约55天、35天、15天和5天相关性异常显著,而低频成分(24h)则仅与■地震序列中的地震事件在约55、35、20及5天左右出现较强的相关性;(2)玛多M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低频成分(24h)的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在地震前约55(±5)、20(±5)天左右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其出现的时间与相关性统计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原因可能是孕震断层与...  相似文献   
146.
对比分析利用涡度距平法提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 MS6.9 地震震前射出长波辐射(OLR)短期异常分布和震后InSAR技术提取的门源地震同震形变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震前红外辐射增强区与InSAR同震破裂形变区的空间位置基本吻合,扩展形式基本相似(同震破裂形变区分布在红外辐射异常区内部)。在震前的全国范围OLR空间分布上,仅青海德令哈—西宁—甘肃武威一带出现了呈“哑铃”状近WE向展布的OLR热辐射增强区,空间可辨识度高,OLR异常时空演化过程遵循了岩石应力加载破裂过程中的热异常规律,显示热异常变化与应力变化存在关联; InSAR技术提取的同震形变同样位于肃南—祁连断裂(俄堡段)、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汇区。InSAR同震形变结果揭示了地表形变以水平方向为主,断层运动具有典型的走滑变形特征。InSAR同震形变结果为红外遥感反映地震形变提供可检验的地质实体监测证据,验证了门源地震前辐射增强异常是地震构造地应力强度变化的遥感物理参量反映。  相似文献   
147.
针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采用滑动相关性方法和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开展震中周围200 km范围内地电场台站地震异常的统计特征分析和优势方位角的回溯性研究,发现:(1)通过对漾濞M_S6.4震中周围历史地震事件的统计分析,认为该区域地电场地震异常现象通常在震前约20(±5)天开始出现,如弥渡、祥云和洱源台;(2)漾濞M_S6.4地震前,洱源和祥云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在震前约15天或更早时间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现象;(3)当地电场台站与地震事件处于同一发震断层(或断裂带)时,其观测到地震异常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对地震反映敏感的地电场台站测区下方电性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当测区位于电阻率边界上时,更易观测到地震地电场异常变化现象,相关研究结论将有望为地电场台站的选址建设、地震异常分析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8.
站在田间,望着一望无际的等待收获的星星草、羊草,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玉波的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意。  相似文献   
149.
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学习机的遥感影像目标探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张量数据模型和张量代数运算, 针对遥感影像数据多维或高维的特点, 将基于向量的监督法学习机扩展为基于张量的监督法学习机, 然后利用凸函数最优化理论和交互投影迭代法求得张量学习机的最优解。最后分别以高光谱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例, 使用张量学习机进行目标探测。实验表明, 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相比, 本文的方法在保持较高探测成功率的同时更好的抑制了虚警。  相似文献   
150.
柴波  陶阳阳  杜娟  黄平  王伟 《地球科学》2020,45(12):4630-4639
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是高原山区特殊的地质灾害,以西藏聂拉木县嘉龙湖为例,建立了一套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以喜马拉雅山区1970—2015年气温波动频次和聂拉木冰湖溃决历史事件预测了未来10年嘉龙湖溃决的时间概率.利用遥感影像识别嘉龙湖上方不稳定冰体的范围和规模,采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推荐公式和修正的三峡库区涌浪计算方法分析了冰川滑坡产生的涌浪规模,从涌浪波压力和越顶水流推力两方面预测了冰碛坝发生失稳的可能性.采用FLO-2D模拟冰湖溃决泥石流的运动过程,以最大流速和泥深表达了嘉龙湖溃决泥石流的危险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嘉龙湖溃决事件与当年气温偏高有关,未来嘉龙湖发生溃决概率高;冰川滑坡激起涌浪能够翻越坝顶,并引起坝体快速侵蚀而溃决;冰湖溃决泥石流对聂拉木县城河道两侧54栋建筑造成威胁.评价方法实现了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危险性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对聂拉木县城泥石流防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