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41篇 |
地质学 | 60篇 |
海洋学 | 13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86.0±4.0) 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2.
童亨茂 侯泉林 陈正乐 柴育成 张进江 刘俊来 侯贵廷 林伟 张波 颜丹平 王根厚 李亚林 陈宣华 张会平 闫全人 刘少峰 张青 吴春明 于福生 陈虹 刘汇川 卫巍 张进 郭谦谦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9-202210200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 ① 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② 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③ 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④ 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3.
94.
95.
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中段古元古代构造格架与主要变形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元古代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中部带的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文中根据古元古代韧性剪切带重新划分了中部带北段构造格架,即由近EW向朱家坊韧性剪切带、NEE向王家会韧性剪切带和NE向龙泉关韧性剪切带分割恒山、繁峙、五台和阜平地块。这些地块基底具有不同的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组成、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一般都具多期变质变形叠加的特征。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北段在古元古代末发生3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繁峙地块由SW向NE方向的构造挤入,挤入过程中导致五台地块变形并向南东方向逆冲(D1);以阜平地块为核部的大规模伸展抬升,阜平变质杂岩抬升至近地表,阜平地块与五台地块之间形成一系列低角度伸展型韧性剪切带(D2);最后一次构造事件是NE向拉伸导致的大量NW向基性岩墙群侵位(D3)。 相似文献
96.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分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缘的一条断裂带。通过断裂带内详细的构造变形测量,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筛分,获得新生代4期构造应力场。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提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即:始新世末-渐新世近N S向挤压逆冲变形、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WSE向挤压与左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中更新世NNESSW向挤压与右行走滑活动、晚更新世以来近E W向挤压与伸展构造。其中强烈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新世晚期,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扩展在中新世晚期已经到达该断裂带。研究结果表明,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在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侧扩展和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构造转换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97.
介绍了在APS解析测图仪上使用MicroStation进行大比例尺测图时,对工作单位,种子文件,层等基础信息进行设置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扩展地图符号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99.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利用7个CDSN台站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在中国大陆内传播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时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方向的偏离.5°—10°的偏角是常见的,最大偏角可达20°左右.尤其是40s以下的勒夫波,在大多数路径上都显著偏离.这些观测到的现象可以用勒夫波穿过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界线发生的折射作出定性解释.青藏块体的边界和天山褶皱带可引起20—60s(或更长)周期的勒夫波发生折射;华北与华南地块间及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速度差异一般影响20—40s之间的勒夫波;扬子地台与东南沿海褶皱的差异主要影响20s以下的波;20s以下的短周期勒夫波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多重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