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5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简易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灾害风险评价的一般框架,定性定量相结合,运用沟谷、降水、成灾因子、遭遇特征与易损程度等五项指标,尝试提出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简易评价模型,并结合防治规划,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建议。采用云南新平县泥石流灾害调查数据,开展了实例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基本反映了沟谷泥石流灾害的相对风险水平,可为现阶段管理提供更加明确的分级依据。  相似文献   
32.
贵州省纳雍县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2月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寨(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照片1),崩塌体冲击了山下土坡和岩脚寨(组)部分住户,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据统计,共有19户村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7栋房屋受损。截止12月7日18时,已发现死亡39人,5人下落不明,另有13人受伤。  相似文献   
33.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2013年最新勘查成果、详细的地质编录,对西藏多龙铜金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铜(金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是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规模巨大,矿石中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致密块状明矾石、地开石,深部发育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的含量为3%~35%,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斜方蓝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等组成。综合研究表明,推断浅部或外围发育独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该矿体的发现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正>2010年3月10日凌晨1时30分,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发生黄土崩塌灾害。灾害点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双湖峪镇石沟村大理河桥东侧。黄土崩塌体长103m、宽108m、厚  相似文献   
35.
2011年5月9日13时2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洛江村广坑漕采石场发生滑坡灾害,整体滑动方向为北东向,堆积物约30×104m3,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土资源部启动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滑坡所处斜坡高  相似文献   
36.
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区域范围内外地质营力相对稳定,因此,地震的震源、震级、发生时间是影响大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为研究"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地质灾害时空发育的影响,以1998-2018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降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活跃性呈周期变化,正常情况下呈现3 a左右的小周期,"5·12"地震后地质灾害逐年增强,4 a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弱,8 a后其影响不明显;②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对强度地震后变化不大,但较震前在各类型分区所表现的地质灾害活力与强度不对应,地貌分区中地灾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盆地,而地灾活力最强的为川西北高原;岩性分区上震后地灾易发性与震前相比较第四系高于坚硬岩区;构造分区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地震前后扬子准地台发生的地灾强度均远远大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但地灾活力明显弱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基本构造单元也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
以王山-抓口寺大型岩质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周边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手段获取区内滑坡体从缓慢变形到失稳破坏全过程的基本信息,提出滑坡演变概化地质模型,并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模拟真实时间和便于分析非连续大变形的特点,建立非连续变性分析(DDA)数值模型,对滑坡体稳定性和滑动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降雨弱化结构面强度参数影响滑坡滑距和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王山-抓口寺滑坡主要诱发原因是汛期持续降雨使雨水沿裂隙大量渗入滑体导致滑坡体结构面强度参数降低;同时,滑坡前缘由于前期堰塞湖人工清理和河水自然侧蚀,临空面高达十数米,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形成"强降雨-入渗-岩体软化-推拉"破坏模式,属典型的滑移-拉裂型岩质滑坡;参数影响性表明结构面内摩擦角φ对滑坡滑距和滑速影响显著,黏聚力c对滑坡位移和速度影响有限;模拟得到的滑坡最大滑移速度和后缘最大滑动距离与野外调查相符。  相似文献   
38.
39.
工程场地破裂效应是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主要灾害效应之一,但目前对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提出了工程场地破裂效应研究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方法,并对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破裂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提出非稳定动力学条件决定了破裂原动力,深浅相关性,以及成灾致灾连续性等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40.
<正>跨区地质灾害意指涉及不同管辖区域。根据灾害地质作用及危害机制的空间特征,可分为灾害地质体跨区、跨区危害和次生跨区危害等三类应对情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此类灾害将会多见,尤其是后者情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但是,由于存在应急预案、应对资源和应对策略的跨区分异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操作层面的应对方案可资借鉴。相比非跨区问题,在预警响应与处置技术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