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若尔盖草原是中国高寒湿地发生大范围沙化的典型地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造成若尔盖草地主要鼠害,研究旱獭活动与若尔盖草地沙化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划定研究区域,应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数字高程数据、野外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了旱獭掘洞对若尔盖盆地草地沙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斑的分布在海拔和坡度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旱獭洞的分布与沙斑在海拔、坡度及坡向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旱獭洞在沙斑内部及其周围和陡坎处呈现聚集现象,旱獭掘洞加剧了陡坎和凹坑边缘向未沙化草地一侧扩展。未沙化草地上的旱獭洞密度最小,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深,并在极重度沙化之前,旱獭洞密度随之增加,当草地退化为流动沙地后,旱獭洞密度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72.
陕、甘干旱地区不同时段地表径流递减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延军平  汪西莉  孙虎  陈林 《地理科学》1999,19(6):532-535
根据陕西,甘肃部分地区气象,水文实测资料的分析,证明本区径流系数在逐年下降。在径流减少原因中,当时间尺度分别在40年,30年,20年,10年时,自然因素导致的径流递减率分别为17.5%,34.2%,51.7%,70.3%,径流量分别减少0.14%,0.34%,0.52%,1%。  相似文献   
173.
主要解决在市电突然断电、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自动站正点资料未及时传出的情况下,以UPS电源维持计算机的短时供电来启动报警系统,自动通过电话方式告知值班人员,使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也实现在非守班期间或无人值班期间,对值班室的供电情况和自动站正点数据传输情况进行自动监控,从而大大提高自动站传输率。  相似文献   
174.
目前我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工具主要以37高炮为主,高炮系部队退役装备,装备老化而且磨损大,在增雨防雹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装备保养、装备老化及弹药原因引起故障的几率同时存在.2012年7月毕节市发生两起高炮身管断裂,故障发生后,专家对故障的判断分为高炮保养不善,身管有异物;高炮身管材质达到使用年限;炮弹药筒或弹丸变型;弹丸引信失效的等几种情况,该文通过在出故障炮站的调查,结合在现场收集到的弹丸残留物及碎片,作出这两起高炮在作业过程中发生身管断裂故障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5.
通过2根圆钢管普通混凝土柱与5根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在高轴压比下的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钢管壁厚、钢渣砂替代率和长细比对其破坏形态、滞回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刚度退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混凝土试件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钢管底部鼓曲的压弯破坏;所有试件滞回曲线饱满,无明显“捏缩”现象;高轴压比试件存在明显承载力突降现象,合理的径厚比(钢管直径/钢管壁厚)对高轴压比试件承载力突降有明显改善作用;低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大于4.0,高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介于1.57~3.76之间,轴压比增大,试件延性下降;试件破坏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ξeq介于0.259~0.437之间;建议采用《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51446-2021)或《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13-51-2010)计算地震作用下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压弯承载力,但高轴压比钢管钢渣混凝土柱计算结果需乘以折减系数0.8。  相似文献   
176.
利用水汽凝结的原理,提出一种从大气中提取淡水的方法。其原理简单,设备制作容易,造价低廉,安装方便,无能源消耗或较少能源消耗,无污染,是一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获取淡水资源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7.
景区游览线路是游客游览不同景点的有效选择路径。在导航系统中通常结合各景点POI(Point of Interest)和景区路网的路径规划而生成,但是,针对具有一定范围与多出入口的景点(如建筑物类景点),单一的POI坐标描述机制规划产生的游览路径,往往与智能导游应用中实际可行的最优游览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分析了景点大小、多出入口等特征对景区游览路径规划的影响,提出了顶点和边的权重均可动态选择的景区双加权图模型,突破了单一POI描述机制的限制。同时,讨论了景区双加权图模型的化简、构建方法,并以Dijkstra算法和Prim算法为基础,给出了其最优路径规划求解算法。实验表明,本文模型及其最优路径规划算法所得结果更为优化与合理,具有较少的游览规划距离和更为紧凑的游览过程安排。  相似文献   
178.
舒树兰  李彬  陈林 《西北地质》2015,48(1):137-144
督冷沟铜钴矿床位于近东西向东昆仑构造带东段,其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绿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要赋矿地层,构造变形使矿质运移、富集.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矿物生成顺序,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成矿期和表生期.形成的矿石有氧化矿石、硫化矿石及两者混合的混合矿石.通过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最合理的解释是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交换,应为多源.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现代大洋中脊喷流热水沉积的含金属沉积物及其热液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但又有不同,反映了矿石的形成过程较复杂,可能经历了后期的富集改造.  相似文献   
179.
滇西莴中新生代高镁富钾火山岩富含橄榄石斑晶,其核部Fo含量变化较大(94~75%),由大斑晶(〉1mm)、中等粒径斑晶(0.3~1mm)至小斑晶(〈0.3mm),Fo含量总体变小;橄榄石斑晶CaO含量大于0.1wt%,随着Fo含量的降低,MnO含量升高,而NiO含量降低,并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分异趋势,均为岩浆成因,但来源复杂;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的核部Fo含量明显与全岩MgO不平衡,均属于捕虏晶来源。橄榄石斑晶中的尖晶石包裹体高Cr#(0.77~0.94)、低Mg#(0.17~0.65),具有较低的Al2O3含量(〈10wt%);尖晶石包裹体的TiO2含量总体上较低(〈1.0wt%),暗示了绝大部分橄榄石属于岛弧型岩浆成因,来源于富集交代的方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岩浆;少量高TiO2尖晶石包裹体(1.36~3.96wt%)的存在则暗示了部分橄榄石斑晶的形成可能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橄榄石均具明显的成分梯度变化,由核部、幔部至边部。其Fo、NiO含量降低而MnO、CaO含量增大,并且边部成分特征与小斑晶橄榄石相类似,其源区至少存在两次岩浆作用过程,核部成分变化反映的是早期高Mg#岩浆中的橄榄石结晶分离作用过程,而边部以及小斑晶橄榄石的成分变化则反映了后期喷发岩浆(Mg#略低)体系中橄榄石的结晶分离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0.
崔晓娜  陈林 《岩石学报》2024,40(4):1087-1101

幔源岩浆在地壳内的上升和聚集样式不仅依赖于岩浆自身的性质, 还取决于围岩的强度和热状态。已有数值和物理模型大多关注岩浆自身物性对其上升过程的影响, 而对围岩流变强度或热状态如何影响岩浆的上升和聚集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 尤其是周期性的幔源岩浆在壳内分层侵位的受控因素仍然不清楚。本文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发展多期岩浆脉冲和岩墙生成算法, 研究了岩浆从深部地幔上升至地壳内部侵位的动力学过程, 系统测试了地壳(围岩)地温梯度(上、下地壳的地温梯度分别以GUCGLC表示)和地壳强度对岩浆上升过程和聚集样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1)地壳地温梯度对岩浆的侵位深度有重要影响, 岩浆侵入冷地壳(GUC=GLC=12.5K/km), 岩浆主体在岩石圈深度聚集, 地表的相对高差小于140m;岩浆侵入温地壳(GUC=GLC=15K/km)在下地壳底部聚集形成岩浆房, 上升至上、下地壳界面, 岩浆房上方的地表地形呈现中心拗陷两翼隆起的形态, 地表最大高程可达3km; 岩浆侵入热地壳(GUC=GLC=17.5K/km)仅在下地壳底部聚集形成岩浆房, 地形演化特征与温地壳背景的情况类似, 但最大高程小于1.5km。(2)在同等地壳地温梯度条件下, 上、下地壳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岩浆的聚集样式: 下地壳的强度越弱, 岩浆更易在下地壳聚集形成岩浆房; 上地壳的强度越弱, 岩浆更易在地表喷发。进一步分析表明: 岩浆的聚集样式受地壳地温梯度与地壳流变分层性的共同控制, 地壳越热且流变强度分层性越显著则越有利于岩浆在地壳中的多层级侵位; 每一期岩浆脉冲的供给均会导致岩浆房内部的超压值骤增。我们的模拟结果对理解火山喷发前壳内岩浆的赋存状态及岩浆活动区的地形演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