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利用气象探空资料,采用信息数字化的溃变结构图(V-3θ)法分析多个个例的云垂直结构,发现此方法能判定晴空和云区及其云层的位置,清晰分辨出云顶、云底及多层云、云夹层等结构。并将得到的分析结果与相对湿度阈值法判定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况发现一致性较好,验证了V-3θ结构图法判断云的垂直结构具有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模糊神经网络自动识别云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模糊逻辑理论与神经网络技术方法, 构建一种新的分类识别方法--模糊神经网络 (FNN), 运用10.5~12.5 μm通道的红外卫星云图资料, 对(70°N~70°S, 70°E~150°W)范围不同的云类进行定量自动模式识别高云、中云、低云区和无云区以及相关的云量, 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将分类结果用直观的图像输出.  相似文献   
13.
陈刚毅  赵丽妍 《气象科学》2006,26(5):553-557
本文运用非线性交叉预报误差的新方法,使用GMS-5的TBB(亮温)非线性时间序列资料,对湖北武汉“98.7”特大暴雨进行了定常与非定常特征计算和判断分析,与实际降雨的变化趋势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热岛效应演变趋势与城市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卫星遥感信息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运用2001年、2006年2个时期的NOAA/AVHRR遥感数据,和同期的CBER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辅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1-2006年间的城市热岛效应演变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扩展情况以及热岛演变与分布特征、城市功能区类型演变等对地表温度空间变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成都城市规模较之2001年明显扩大,以二环、三环路为基本框架的圆状城市布局,转变为沿南北中轴线及卫星城市连接公路方向不断延伸、成都西南西北三环路外新的高新工业区不断发展的城市布局.(2)2001年至2005年成都城市绿化面积逐年上升,使得二环路内热岛强度普遍偏低.(3)从2001年至2006年,随城市区域的扩大,成都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热岛温差达8~9℃,局部地方极值达10℃,新的工业园区成为新的热岛中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西太平洋西北部海表温度与北半球500hpa西副高和极涡环流指数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环流超前与滞后的相关事实,证实了环流有3—6个月的滞后相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统计了1970~1989年20年西南低涡生成的资料,得到了西南低涡生成的月际和年际分布的其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成低涡的500hPa环流背景和九龙涡生成的地理环境,试图揭示西南涡生成的机理,最后,文章利用非热成风适应原理,对低涡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蔬菜为例,建立农业产、供、销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并以金堂县主导农产品为对象试作电子商务网页,以供该县在新一轮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中的小波包函数对卫星云图进行分解和小波包系数重构,并结合分形分数维计算,提取卫星云图的分数维,分析不同类型的云系分数维的主要特征,来实现卫星云图的模式识别.  相似文献   
19.
卫星云图模式识别小波分形特征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中的小波包函数对卫星云图进行分解和小波包系数重构,并结合分形分数维计算,提取卫星云图的分数维,分析不同类型的云系分数维的主要特征,来实现卫星云图的模式识别。  相似文献   
20.
王柏钧  陈刚毅 《大气科学》1992,16(3):263-273
本文采用斜交PROMAX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1986年北太平洋逐月海表温度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和极涡环流指数(7个因子)的相互关系,指出(1)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和极涡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值存在明显的年变化,以赤道太平洋区最敏感,(2)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与10个月前的极涡中心强度、同期和1—3个月前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强度、位置变化有联系,(3)500hPa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受到前3—5个月赤道东太平洋和3个月前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影响,50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与前3—5个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