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406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870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31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江牡蛎作为重金属污染生物指示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陆超华 《台湾海峡》1994,13(1):14-20
对近江牡砺作为监测广东岸海域Cu,Zn,Cd,Pb污染的生物指示种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应用POLYDIV统计技术对采自广东沿岩海域14个站点的近江牡盛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受Cu,Zn,Cd污染的地理分布类型与广东沿海排放的工业废水的分布以及潮间带生物和表层沉积物的Cu,Zn,Cd含量分布相一致,因此,近江牡蛎可作为监测研究Cu,Zn,Cd污染的可靠生物指示种,但能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灾害性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完了南黄海10种灾害地质因素的性质、危害性及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之灾害地质进行了区划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西永一井”位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是石油工业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组织钻探的。钻井揭示的地层有第四系、上新统和中新统。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主要是一套生物礁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层段夹有白垩。含有丰富的有孔虫、腹足类、钙藻及珊瑚等化石,总厚度为1200多米,覆盖在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之上。 在分析有孔虫化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经张锡南、梁名胜和陆秀芳等同志研究,并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德琼同志和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关绍曾同志的审定,共有8科13属24种。其中一个未定属(可能为新属)、5个新种和7个未定种。介形类化石主要产在上新统,其次是第四系,中新统少见。 第四系见有:  相似文献   
14.
南海黄鲷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黄鲷性腺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黄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其结果表明,南海黄鲷精巢可分成6期,精巢5期的成熟度指数为1.62%~2.71%,平均值为1.99%.雌性生殖细胞可见5个时相,卵巢发育也相应分成6期,卵巢5期时的成熟度指数为8.90%~13.90%,平均值为9.45%.南海黄鲷的繁殖期在11月至翌年的4月,繁殖高峰在12月至3月,黄鲷的产卵类型属于在同一繁殖季节中多次产卵类型.本文还对黄鲷的雌雄同体现象、繁殖力、繁殖时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祥详细记述了山东省首次发现的虎化石的特征及出土地点和剖面的基本情况,论证了化石出土地层剖面的时代,应当属于晚更新世,并阐明了该化石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由微机进行实时控制的MMC-1型阴极保护自动监测仪的组成、性能及其工作过程。重点介绍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中所考虑的问题。该监测仪目前正在连云港二码头控制室正常运行。实践使用表明:不但提高了测试精度,防止了漏测漏记的现象,而且为及时准确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了阴极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永一井位于我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上,井深1384.6米,钻入基底变质岩百余米,其上为1200余米厚的沉积盖层——碳酸盐岩,它不仅揭示了我国南海晚第三纪的沉积面貌,也为我们研究南海地质构造特征提供了资料.一、地层简述西沙群岛西永一井的上第三系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与上覆第四系为整合接触,与下伏花岗片麻岩为不整合接触.现将西永一井地层层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海侵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油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中国东部(包括沿海大陆架)的早第三纪陆相地层中,陆续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大量事实表明,在早第三纪沉积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海水进退.这一发现,引起了很多地质工作者的兴趣,纷纷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却很少有人涉及到海侵期或海水影响期的划分.笔者从1976年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探讨海侵或海水影响与石油地质的关系.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在大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东部早第三纪(?)少可以划分出五个海侵期或海水影响期:泰州期(E_1)、(土布)心期(E_2~1)、纯化镇期(E_2~3)、沙河街期(E_3~(1-2))和东营期(E_3~3),下面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海洋志》编写工作会议于1983年7月21—22日在青岛山东海洋学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海洋志》编委会委员、各篇章的编写人员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共50余人.《海洋志》是山东省志的一部分,将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海洋科学的志书.全志将包括概述、海岸、港湾和岛屿、海洋地质地貌、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防和海洋事业机构等十篇共四十五章,预计达70万字.参加编写的单位有:山东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北海舰队、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及青岛市属有关单位.会议由山东省《海洋志》编委会主任,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侯连三主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董一博先生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山东省志编委会负责人辛玮、席星加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介绍和传达了全国地方志、山东省志编写情况及有关精神,并回答了编写人员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