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应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有、无低空急流时,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演变材征。并分析了,急流减弱和加强过程对MCS发展演变的形响。指出低空急流的参与作用比西南低涡的存在更为重要。最后对低空急流形响MCS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3.
在下垫面相对比较复杂的四川区域,为了解风云二号F(FY-2F)卫星相对湿度产品的可靠性,利用2013~2017年加密观测期间研究区内11个加密观测站点探空探测资料与FY-2F卫星湿度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FY-2F卫星相对湿度产品的分析结果,并从偏差统计、相关系数统计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数据间的差异。结果显示:FY-2F卫星湿度产品整体数值小于探空湿度,和探空数据间的相关系数区间为-0.16~0.64;相对偏差区间为-1.65~-0.19;相关系数变化趋势均随气压层高度变化呈线性变化趋势;FY-2F卫星产品的可靠性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解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辐射成像仪(AGRI)反演大气水汽总量(LPW)产品在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区域的适用性,利用2019和2020年6月20日~7月31日四川省11个探空站点观测数据计算大气水汽总量(TPW),对FY-4A LPW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FY-4A LPW整体平均偏差为负值,对研究区内大气水汽总量存在低估,低估主要集中在0~4.5 cm的水汽低值区;FY-4A LPW与探空TPW相关性较好,最大相关系数达0.95,在四川地区较为可靠;海拔高度对FY-4A LPW可靠性有直接影响,FY-4A LPW和探空TPW相关系数大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干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50.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地面气温变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利用2008年5月1-19日四川省142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的地面气温。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除降水日外,重灾区日平均地面气温比近30年的日平均气温偏高;重灾区主震前后气温整点观测值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C,重灾区处于川西北高原阿坝州负变温区与四川盆地东部正变温区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