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晓帆  孟令媛  闫伟 《中国地震》2015,31(1):133-140
2011年3月日本MW7.3地震51h之后,发生了东日本MW9.0地震并引发巨大灾难。地震学家多角度、多方法探讨了两次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判断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9.0级地震的前震。本文计算了MW7.3前震和2005~2011年沿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对MW9.0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其并未直接触发MW9.0主震,但对主震震中位置及周边区域的应力加载效应是明确的。利用Suito等(2011)基于GPS数据计算的板间地震滑移速率,分析了一般地震与有广义前震的地震在震后和同震释放能量的不同来分析2005年以来日本海沟发生的5次7级左右地震与MW9.0地震的关系。总的来说,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前震,从长时间尺度的GPS时间序列分析来看,2005~2011年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可能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42.
鲜水河断裂的几何形态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整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的几何特征以及从1327年有记录以来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断层破裂位置和长度。选用速率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代表断裂区域物理性质,构建了鲜水河断裂3D物理模型模拟强震周期性。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的发震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模拟结果在第二次地震周期之后,明显出现分段现象与鲜水河断裂分段的几何特征较为一致;2断裂北西端结构较为简单,地震发震情况也偏单一,在7级以上地震发震之前有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此类现象与模拟结果一致;3断裂中段结构复杂,不仅存在分段还有轻度弯曲,模拟结果显示中段地震逐渐减小,破裂长度逐步缩短,并且出现级联破裂现象与历史地震较为吻合;43D模拟结果中,地震破裂区域起始与终止位置大都发生在断层转折的区域,特别是在乾宁和康定两处断层出现弯曲的位置,这与鲜水河断裂历史地震发震情况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43.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广播星历和区域参考网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新算法——NAPPP(network augmented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采用可实时获取的广播星历,将用户站与附近的若干参考站一起联合处理,实时估计用户站位置参数以及导航卫星轨道和钟差改正数。实验结果表明,NAPPP算法静、动态实时定位精度分别为1~2cm和2~6cm,其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明显优于基于IGS最终轨道和30s钟差的PPP定位结果,与基于CODE最终轨道和5s钟差的PPP定位结果相当。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日光温室在应用中常遇到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及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5.
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与膏盐岩交互的沉积体系,但对其沉积发育的规律性及其内部天然气成藏聚集的基本地质特征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通过对奥陶系碳酸盐岩-膏盐岩体系形成时的构造与古地理背景、沉积特征、储层发育、烃源供给及圈闭聚集等方面的分析,形成新的观点与地质认识:(1)受盐洼周边古隆起影响,奥陶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形成于与外部广海周期性隔绝的局限海蒸发环境,导致其岩性“相控”与“层控”分布特征极为显著;(2)首次提出“非层状沉积分异”的概念,并认为它是控制奥陶系内幕“溶孔型”储层发育的决定性因素;(3)受区域岩性相变及后期构造反转的控制,奥陶系盐下层系具有形成大区域分布的岩性圈闭体系的有利条件;(4)盐下层系虽自身的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有限,但由于燕山期东部构造抬升与西侧上古生界煤系烃源“供烃窗口”及膏盐封盖层区域性连续分布等要素密切配合,仍具有规模供烃、大区带成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46.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需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因此,调节温室内气温和湿度条件,改变温室内局部小气候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可防治和控制霜霉病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47.
闫伟  牛安福  马秀香  江在森 《地震》2007,27(4):85-90
应用中国地壳观测网络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 研究了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基线长度及方向的变化特征; 根据昆仑山口西地震破裂方向, 讨论了不同方位基线变化特征的差异性; 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线长度与基线方向变化对地震的灵敏性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一致时, 基线长度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方向的灵敏性; ② 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垂直时, 基线方向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长度的灵敏性; ③ 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似于45°时, 基线长度和基线方向对地震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同时在震前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 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 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 (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 (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9.
?о???2003??2006???????????Sacks????????????峱??????????????????????????峱??????????????????????仯??????????????????????????????????????????????????0.533??????亯??????????????????????????????????????????????仯????????????????????????????????????????????????????6.28??10-11/Pa??????亯?????????????????????????????????????????????????????????????????????????Ч????£????????????????????????????????????????????????????????????????????????????????????????????????????й??  相似文献   
50.
通过环境调查等手段,收集整理马家岭水准观测场地周边环境变化参数及岩土力学参数,运用不规则二维载荷模型计算荷载引起的水准高差变化。结果显示,霍山大峡谷漂流场地停车场的建设对马家岭水准观测有一定影响,影响量约为0.77mm,与实际观测高差0.70mm接近,研究结果从定量模拟的角度证实了马家岭流动水准异常为环境荷载变化引起的地面高差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