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95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期间所释放溶解有机物的荧光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采自厦门湾九龙江人海河口的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室内再悬浮模拟实验,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研究了再悬浮过程中从沉积物中释放出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特征,同时通过与相应站位沉积物间隙水和底层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河口近岸海域的沉积物再悬浮作用作为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来源之一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对给定站位,CDOM相对荧光强度和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分布变化非常一致,均为间隙水最高,再悬浮次之,底层水最低;站位之间,底层水和再悬浮水样中CDOM相对荧光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从海端向河端增加的趋势明显.EEMs分析表明,各样品中均存在类腐殖质荧光与类蛋白质荧光团,且模拟实验也表明再悬浮作用可释放类腐殖质与类蛋白质荧光物质到底层水中,表明底质再悬浮将是近岸水体中CDOM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相应的底层水相比,间隙水的荧光峰(如峰A/C)的位置发生红移.再悬浮样品中EEMs的荧光团同时表现出相应底层水和间隙水的特征,但是荧光峰(峰A和峰C)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更接近底层水中相应荧光团,与间隙水相比,则发生谱峰位置的蓝移.近海端样品中荧光峰M明显,随着盐度的降低,底层水和再悬浮水样的γ(M/C)值逐渐降低,且海源的峰M由海端向河端逐渐消失,表明峰M属于海洋自生来源.本研究区域DOM的荧光指数在1.61~1.93之间,表明近海端样品DOM主要为生物来源,而近河端样品DOM主要为陆源输入,或者为陆源与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2.
专家证据权重法及其在东昆仑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证据权重法是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东昆仑地区应用该方法后发现其结果和东昆仑地区的总体找(成)矿潜力实际情况不相符,研究后认为其原因是没有考虑东昆仑地区地质研究程度低、研究程度不均一且地质构造背景差异大等客观事实.为此,我们将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区域成矿规律及典型矿床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认识("知识系统")和"证据权重法"结合起来,提出并建立了一个"专家证据权重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系统,该系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专家系统,其根据知识系统对各证据因子赋权重的过程体现了地质专家的思想.我们将该系统应用到东昆仑地区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对其他研究程度低地区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3.
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详细的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认为该矿床矿石组成比较复杂,主要为磁黄铁矿、方铅矿、铁闪锌矿、毒砂、黄铁矿、银黝铜矿和黄铜矿等,其次还有闪锌矿、辉银矿、自然银、黝锡矿、硫锑铅矿、胶状黄铁矿、铅矾、褐铁矿和孔雀石等。其中银黝铜矿,黝锡矿和硫锑铅矿是本次工作新鉴定出的矿物。结合成矿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特点和矿物间的穿插关系,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热液期又可划分出4个成矿阶段:Ⅰ.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该阶段矿化较弱;Ⅱ.石英-闪锌矿-磁黄铁矿阶段,该阶段矿化范围大,强度大,是锌的主成矿阶段,并伴随少量的银矿化;Ⅲ.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该阶段是该区最重要的银铅锌成矿阶段;Ⅳ.碳酸盐-萤石-玉髓阶段,该阶段在矿区内分布广泛,矿化不发育,属成矿的尾声。结合测温研究确定该矿床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14.
辽东地区后仙峪及翁泉沟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后仙峪硼矿区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电英岩中石英及翁泉沟硼矿区后生热液成因的石英脉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仙峪电英岩石英中只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6~249 ℃,盐度为15.9%~18.4%,密度为0.96~1.04 g/cm3,计算出成矿压力为43.95~68.43 MPa,由此估算出热水喷流沉积时的古海水深度为4.40~6.84 km;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气相成分以H2O、CH4为主,含CO2和N2及少量的H2S和H2。翁泉沟石英脉中则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含CO2三相包裹体两种类型,测温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2~377 ℃,盐度为12.7%~14.5%,密度为0.96~1.01 g/cm3,计算出压力为43.48~65.86 MPa,推算出后生成因石英脉的形成深度为5.23~6.55 km;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气相成分以H2O、CO2为主,含CO、N2和H2,并含少量的CH4、H2S和微量的C2H6。矿床地质特征与硼同位素特征显示这两个矿床均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并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改造及后期热液交代蚀变作用。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发生在相对还原的海底条件;而后期叠加的热液活动发生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215.
针对乌石凹陷生烃特征不清和不同层系油气成藏差异性问题,通过烃源岩评价、生烃史演化分析、油源精细对比等手段对其烃源岩生烃特征及其差异成藏模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存在流二段上部和下部2套烃源岩,为形成于还原环境的中深湖沉积油页岩和泥页岩,富含无定形有机质和非海相沟鞭藻等藻类,以Ⅰ型和Ⅱ_1型干酪根为主,为好-优质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及生烃演化史分析显示,Ⅰ型干酪根生油能力最高,Ⅱ_1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烃源岩存在2期生烃高峰期,第一期生烃高峰为涠洲组沉积末期(约23 Ma),第二期为角尾组沉积末期(约10 Ma),对应2期生烃高峰都伴生明显的生烃增压过程,是造成近洼带流二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的原因。油源精细对比分析表明,中浅层涠洲组、流一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上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近洼带;流二段、流三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下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远洼带。综合研究认为,乌石凹陷表现为近洼带源外中浅层富集、远洼带源内富集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研究成果对于该区优化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6.
小东大沟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王家店-天合兴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与花岗斑岩、闪长岩等脉岩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240℃)、低盐度(8%~11%)和低密度(0.92~0.98 g/cm3)的特征.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地幔初生水,后期混入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硫源为岩浆硫.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分析测试结果,认为小东大沟金矿床的形成与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形成的陆缘岩浆弧活动有关,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17.
大兴安岭北端的龙沟河、二十一站等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与斑岩型铜金矿化关系密切.这些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橄榄玄粗岩系列.其SiO2含量介于61.37%~66.59%,Al2O3含量为15.35%~17.06%,MgO含量介于2.02%~3.47%,Mg#指数高达44~59.(La/Yb)N介于16.85~81.73之间,δEu介于0.68~0.93,给出强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埃达克岩的特征一致.Ba、Sr和LREE强烈富集,Nb和Ta强亏损,Rb和Ti弱亏损;岩石Yb含量介于0.31~1.32μg/g,Y含量介于4.32~12.07μg/g,贫Yb低Y特征显著;Sr/Y介于67.74~220.60,高Sr低Y特征清楚.上述特征也与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分别于古生代末期和二叠纪-中侏罗世闭合,因此,所研究的埃达克岩应形成于中朝-蒙古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是碰撞造山带加厚下地壳拆沉-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18.
海洋荧光溶解有机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郭卫东  程远月  吴芳 《海洋通报》2007,26(1):98-106
海洋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是海洋有色溶解有机物中可产生荧光的组分,其理化性质对于海洋上层的水色遥感、光化学以及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都有重要影响。总结了FDOM的3种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及其特点,重点对其两种主要成分(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荧光物质)的荧光特性、分布变化以及来源、分布变化及其去除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综述,阐述了研究FDOM的海洋学意义,并对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19.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岩体,如石头坑德、阿克楚克塞、浪木日和尕牙河等岩体。笔者依据近些年研究的成果对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特征作初步总结,并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东昆仑造山带至少发生了4期强度不等的Cu-Ni-Co-(PGE)成矿事件,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535~445 Ma)、志留纪—泥盆纪(440~394 Ma)、二叠纪—早三叠世(271~239 Ma)与晚三叠世(233~208 Ma),其中志留纪—泥盆纪的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产出的矿床数量多、规模也最大,而其他期次岩体的数量少、规模小与矿化弱;与其他成矿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成矿带不同,志留纪—泥盆纪岩体严格产在昆中断裂以北,又以昆中带数量最多,丛聚性明显;成矿具有显著的专属性,成矿岩体均以杂岩体产出,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最重...  相似文献   
220.
    
<正>孙丰月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矿床专业,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武汉地质学院)和博士学位(北京地质学院)。199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3月出站,任教担任教授至今。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受国家派遣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学学者。2008—2017年担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2017年至今担任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受聘为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2010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会员、中国黄金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1997—2003年),以及《世界地质》主编等。先后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