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裂谷盆地的火山热液活动和油气生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强  翟庆龙 《地质科学》2003,38(3):342-349
我国东部裂谷盆地主力烃源岩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玄武岩和辉长岩等基性火成岩,并且伴有规模不等的热液活动。火山热液活动会给烃源岩带来热量,促使有机质快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玄武岩活动期间的热液作用为烃源岩提供了大量矿物质和养料,使周围泥质岩富含碳酸盐和有机质,可以形成优质烃源岩;热液活动向烃源岩提供了大量过渡金属元素,作者的实验证明了过渡金属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使烃源岩在较低温度下生成较多数量的油气;火成岩周围的烃源岩可以提前进入生烃门限。  相似文献   
22.
济源凹陷是河南省油气勘探前沿区,由于构造活动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仅在邓2井发现了下第三系油藏。作者通过对该井砂岩储层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内外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分析,提出该油藏成藏温度为75℃左右,成藏深度为2200m左右(现今深度为690m左右)。该油藏的原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藏前原油只有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结合圈闭发育史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中生代原生油藏被破坏后,在下第三系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23.
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对烃源岩异常生排烃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性岩浆带来大量的热量和地幔物质,并产生极高的压力,加速了周围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且促使其排烃,形成放射状排烃格局;辉长岩中的过渡金属由于有机酸的活化、迁移,并最终在周围烃源岩中沉淀、聚集,它们对烃源岩生烃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使其早熟;火山热液中以及辉长岩蚀变产生的CH4和H2对烃源岩生烃起到加氢作用,显著扩大了其生烃量和提高了区域油气丰度。  相似文献   
24.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对永8 块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断块为一典型东西向展布的同向叠覆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辛120 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阶梯状组合样式, 东侧主断层(永105 断层)与调节断层呈地垒状组合;辛120 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其位移量传递给永105 断层和调节断层; 力学分析认为该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永8 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 封闭性研究,建立了永8 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主成藏期东侧主断层作为油源断层沟通了烃源灶和储集层并输导油气; 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形成断块圈闭,成为遮挡断层。永8 块西侧是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25.
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付启  金强 《沉积学报》2005,23(3):554-558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最后将结果用于混源成藏过程分析,提出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机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混源气。从混源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着手,利用天然气中甲、乙烷百分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混合比例估算模型,并绘制了估算图版。对靖边等气田13个天然气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混源气混合比变化很大。除去全为煤成气(陕21井)和全为油型气(陕5井)的两个样品之外,11个样品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比例分布分别为22%~84%和16%~78%。但总体以下古生界油型气为主,平均所占比例63.2%,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以下古生界自生油型气为主。  相似文献   
26.
渤海湾盆地是叠合在华北地台上的含油气盆地,随着勘探的深入发展,陆续发现了一些源于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资源。作者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具有成藏意义的煤成气是古近纪以来二次生烃过程中生成的,并且发现现今的低突起、斜坡带和洼陷带是煤成气生成和聚集有利区带。由于断裂发育,煤成气常与上覆沙河街组生成的油型气混合成藏,作者通过统计各盆地I、II和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分馏情况,给出了煤成气和油型气鉴别图版,可以判别是否为二者的混合气。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预测了5种构造单元煤成气生成率,发现隆起区和凸起区没有二次生气过程,洼陷带生气率已超过80%,斜坡带和低突起正处于快速生气期、并有轻质油生成。这些为进一步认识渤海湾盆地煤成气聚集和勘探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深层油气勘探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以来,一直是深层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黄骅坳陷新部署的QG8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和YG1井二叠系砂岩储层获高产凝析油气流,其来源判别问题是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QG8、YG1井凝析油气开展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研究表明:两口井的凝析油均为低黏度、低密度的典型轻质原油,具有姥鲛烷优势(Pr/Ph>2.8),QG8井凝析油饱和烃δ13C为-29.1‰、芳烃δ13C为-26.8‰;天然气δ13C1偏重,介于-39.7‰~-36.4‰之间,干燥系数大于0.8,重烃可达16.2%,为偏干湿气。QG8与YG1井凝析油特征与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饱和烃δ13C为-29.26‰~-26.87‰,芳烃δ13C为-26.62‰~-24.15‰)及KG4井原油物性(0.757 1~0.840 2 g/cm3)相近,天然气特征则相似于济阳坳陷GBG1井的煤成气(δ13C1为-43‰~-35‰),表明高产的凝析油气来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证实渤海湾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具有生烃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8.
无机与有机混合成因的天然气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金强  荣启宏 《矿物岩石》1999,19(3):41-45
东营凹陷西南部花沟地区发现的二氧化碳气藏,多数专家认为是幔源气,本文通过该区高青断裂下降盘的一个二氧化碳藏与其上倾方向上的一生物甲烷气藏的对比研究,认为它们都是无机与有机混合成因的气藏,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较高的气藏幔源气为主,混有少量有机成因气;生物甲烷气藏以有机成因气为主,混有少量无机气,根据碳同位素组成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分析,认为研究区不存在纯的幔源气,文中还对这些气藏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以剥蚀残余状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之下,在已发现油气的部位均发现浅层侵入岩。通过侵入岩产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等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侵入岩主要为富二氧化硅、钠、钾和镁的闪长玢岩以及贫二氧化硅和钠、富钾和镁的煌斑岩,它们与鲁西隆起同层位侵入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认为它们是侏罗纪断陷形成初期上地幔物质上涌、沿深大断裂侵入形成的,以富钾偏碱性或偏中性两种岩浆侵入在煤系烃源岩中。研究还发现,煤系地层中的这些侵入体规模不大,对烃源岩的烘烤作用范围不超过侵入体的厚度,对整体的煤系生烃演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发育模式和天然气生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源于奥陶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奥陶系浅海台地及边缘相有机质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和评价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经过野外和岩芯采样分析,利用实测TOC标定的200余口探井测井信息识别出TOC较高的烃源岩空间分布;通过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分析,提出了盆地中东部的海侵期水体较深洼地和海退期咸化洼地、盆地西南缘的低水位深洼槽和高水位浅洼槽发育TOC含量较高的烃源岩;并且通过热模拟实验证实,这些烃源岩生气率在290~325 ml/gTOC,能够形成自生自储型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