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以人口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 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 (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2.
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论述最大可能蒸散概念和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实际状况对其进行辐射项的修正; 利用全国616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 计算我国各气象台站近30年的年平均和植物生长季(4~10月)的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 应用ArcGIS内插方法得到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的全国分布图. 结果表明, 全国最大可能蒸散年平均400~1500 mm,大部分地区为 600~800 mm, 植物生长季的最大可能蒸散为350~1400 mm, 与年平均相比大体减少200mm. 干湿状况按1.0, 1.5和4.0为界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类型, 大部分站点生长季的干湿状况比全年平均状况好. 分析和对比干湿指数分布图和降水量与植被分布图, 结果显示较好的一致性. 因此应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最大可能蒸散, 综合考虑水分收支平衡的干湿指数更能准确说明我国陆地表层的实际干湿状况.  相似文献   
93.
南北骈走、岭谷相间的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第一二两级地势阶梯的转折部位,地势自北而南倾降,联结着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交错排列着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组合。横断lJ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制约;隶属两大系统的生物区系在此南北迁徙、混杂交融;高山峡谷海拔悬殊,垂直自然带变化明显,并普遍发育。因此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独特而复杂,给自然区划带来不少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94.
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地理科学》2001,21(4):297-300
水分条件是决定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依据最新的数据资料对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三维图形表达了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典型站点的年干燥度以及在年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Kira指数,湿度指数和NDVI植被指数说明了农牧交错区植物生长,分布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郑度  傅小锋 《地理科学》1999,19(3):193-197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等。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须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  相似文献   
96.
郑度  申元村 《地理学报》1998,53(2):116-122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定点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该类坡地退化的关键因子中的坡度,以及土壤粒径,有机质及N、P、K流失的规律。  相似文献   
97.
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和重要开拓者, 他较早的关注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动态, 为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黄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我们系统回顾了黄秉维先生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学习黄秉维先生关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 发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领域研究实践印证和体现了黄秉维先生注重全球变化综合研究、区域研究与不确定性研究的前瞻性理念。本文力求在理解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探讨全球变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明晰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本文将为全球变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为应对全球变化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8.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植被-环境关系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关键,由于受人类几千年活动的影响,全球原始自然植被所剩极少,植被的破坏掩盖了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演反映环境决定特点的潜在自然植被,是植被-环境关系研究的起点。本文对潜在自然植被的概念、研究的时空尺度进行了论述,指出潜在自然植被研究2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定性研究;(2)以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潜在自然植被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针对我国自然植被分布的特点,构建适用于我国特定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模拟与制图;单纯将气候作为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自变量的方法正逐渐为综合的环境变量方法所取代,并强调了潜在自然植被研究必须考虑与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99.
郑度 《地理学报》2008,63(4):346-348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于1989年初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地理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由吴传钧先生领导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0.
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晔  吴绍洪  郑度  戴尔阜 《地理学报》2008,63(11):1169-1178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我国区域系统研究定量化、系统化、动态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为深入探讨其土壤指标体系建设问题, 以《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壤资料中的剖面点数据为 基础,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中温带东部地区为例, 探讨适合进行中 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土壤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代表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土壤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A 层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 值、 粘粒含量和土壤容重等5 项指标在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作为土壤指标较为合适; 运用回归克里格方法, 得到5 项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库; 与区划中土壤类型和单项土壤区划相比, 简洁量化的土壤指标更适宜系统的表述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