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9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能研究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为止尚未实现波浪能的预报。本研究以T639预报风场作为WW3(WAVEWATCH-III)海浪模式的驱动场,对2013年3月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2次冷空气过程所致海浪场进行模拟,充分利用来自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岛的观测资料,检验WW3模式对能流密度的预报能力,实现了波浪能流密度的数值预报,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提供保障。研究表明:1)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报冷空气影响下的中国周边海域波浪能流密度。无论预报值与观测值在曲线走势上,还是从相关系数、偏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定量来判断,预报能流密度都具有较高精度,其中在朝鲜半岛、日本周边海域的预报效果好于台湾岛周边的预报效果。2)在冷空气影响下,中国周边海域的波浪能流密度伴有明显的增幅。在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由于海域狭小,海浪得不到充分成长,能流密度的增幅相对较小,大值区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冷空气进入黄海中部、东海后,能流密度迅速增加,高值中心可达80 kW/m以上;冷空气进入南海后,虽然也使得能流密度明显增大,但由于南海纬度较低,冷空气南下行进至南海后强度大为减弱,能流密度的大值区范围较东海缩小。  相似文献   
7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以南海—北印度洋为纽带,开启了人类合作、互助、共赢的新篇章。在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的困境下,海洋资源必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文章探析了"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的分布特征,为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参考,助力我国引领国际海洋开发建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3.
自然环境特征对海洋开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重点对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三大海域的地理概况、气候特征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风场、风浪、表层海流受季风影响明显,其中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冬季风的影响次之,南海则相反。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主要活动于其东侧,孟加拉湾则在其中东部区域,南海主要是北部海域受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南海—北印度洋的能见度整体乐观。夏季降水明显多于冬季,夏季大值区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近海、孟加拉湾东北部、马尼拉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