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四川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为一套含煤层系。基于岩芯观测、沥青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沥青产状描述,发现泥质烃源岩与砂砾岩储层裂缝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这些固体沥青是黏稠状原油裂解的产物;应用三芳甾烷分子标志物对比证实,该原油是由煤系泥质烃源岩中藻类为主的有机质生成的,从烃源岩排出过程中因黏稠度高而残留于运移通道中,成为排烃通道的识别标志。结合须家河组超压发育演化,建立了该层系超压驱动下烃源岩的排烃通道模式,烃源岩排烃可以分为时空上连续的两个过程,即油气初始凝聚于微裂缝和其后经(微)裂缝的排放。初始凝聚过程中烃类的相态、通道与排驱动力学还知之甚少,(微)裂缝排放通道主要由顺层理面及穿层的水力破裂缝组成,强超压与构造应力是(微)裂缝排放通道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由此推断超压水力破裂缝与构造裂缝是烃源岩排烃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62.
川东宣汉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0余口探井60多个气样的化学成份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结合烃源岩和储层沥青分析资料,系统剖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地区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构造带中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天然气化学成份表现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特点。其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高于99.5%);富含非烃气体,CO2和H2S平均含量分别达5.32%和11.95%。甲烷碳同位素较重(-33‰~-29‰),表征高热演化性质;乙烷δ13C值主要分布在-33‰至-28‰范围,属油型气。这些天然气与川东邻近气田的同层位天然气具有同源性,而与石炭系气藏天然气在化学成份、碳同位素组成上有所不同,意味着有不同的气源。硫化物硫同位素和沥青元素组成证实高含量的H2S是气藏发生TSR作用所致。δ34S值表征层状沉积成因的硬石膏是TSR作用的反应物,而脉状硬石膏则是其残余物。储层的孔隙类型可能与TSR作用强度和H2S含量高低有联系,裂缝型气层中H2S少,孔洞型储层中H2S丰富。乙烷、沥青和各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对比表明研究区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层。  相似文献   
63.
钻井资料显示莺歌海盆地现今存在超压,纵向上由浅至深可划分为常压带、过渡带和超压带。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地震速度资料,按等效深度法计算了莺歌海盆地大量排气期(1.9 Ma)和现今超压值,并恢复了单井超压的演化。结果表明,地层超压平面上是以乐东区为中心向北向东递减的,临高隆起带和莺东斜坡带大部分为常压,单井上超压演化是逐渐增大的。这一结果与不同地区地质历史上沉降中心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莺歌海盆地超压的存在使天然气在剩余压力的作用下垂向运移。天然气藏均分布在乐东和东方地区黄流组顶底压差大、莺歌海组盖层超压封闭能力强的地区。靠近底辟区、且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的储层更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相似文献   
64.
杨帆  王权  郝芳  郭柳汐  邹华耀 《地球科学》2021,46(1):172-185
为了研究饶阳凹陷沙一下亚段优质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贡献.基于有机碳、热解、生烃模拟实验评价源岩生烃潜力;基于源岩GC-MS实验和生烃潜力评价结果,描述源岩分子地球化学及有机相特征,利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油-岩关系并定量计算原油中各源岩贡献率,总结了沙一下亚段成藏贡献规律.研究表明:沙一下亚段源岩的生烃潜力在凹...  相似文献   
65.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油气成藏经历了多源、多期充注和晚期的调整改造.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油藏地球化学等资料, 分析了油气藏经历晚期调整改造后的地质、地球化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位于车-莫古隆起北翼的莫西庄、沙窝地地区, 经历反向调整后, 油气藏呈分散和小规模分布, 油气藏类型由以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 且油气水层关系复杂; 油层低孔、低渗, 且低含油饱和度、低电阻率, 原油密度和粘度大; 今油水界面高于古油水界面, 部分水层中含有较高的"非烃+沥青质"; 而位于车-莫古隆起北翼的永进地区, 经历同向调整后, 今油柱高于古油柱, 油气藏规模变大.   相似文献   
66.
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颗粒滩控制了早成岩期岩溶储层的发育,但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岩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尤其是浅埋藏之后的孔隙差异演化对岩溶作用的影响还不够深入。基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阴极发光等资料,在研究区茅口组识别出8种岩石类型,分别发育于颗粒滩(包括高能滩和低能滩)、滩间海和开阔潮下3种沉积环境,其中亮晶生屑灰岩发育于高能滩,在浅埋藏后孔隙保存最好,有助于岩溶作用改造形成大规模层状溶洞和斑点状溶蚀带;泥晶生屑灰岩发育于低能滩,浅埋藏后孔隙保存较高能滩稍差,因此形成的溶洞和溶缝规模较高能滩小;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发育于滩间海和开阔潮下,在抬升暴露前已压实致密,不发育岩溶。垂向上颗粒滩分布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发育在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即茅二段和茅三段;平面上颗粒滩分布受控于隐伏基底隆起形成的沉积古地貌变化,在泸州古隆起一带厚度大。溶洞钻井响应层位和高产井位的分布与颗粒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颗粒滩对早成岩期岩溶储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7.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2个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解剖,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多生烃凹陷与多层位源岩、多元(干酪根、储层和源岩沥青、已聚集油气)、多期生烃、输导体系和能量场的时空差异性和复杂的聚集后过程。多期构造控制下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和贫化,多灶、多源汇聚性叠加和同源多期继承性、强化性叠加是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机制,而多灶、多源离散性叠加、同源多期调整改造性叠加可导致油气的贫化。  相似文献   
68.
川北元坝气田二叠系长兴组49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和钇(Y)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ΣREE)普遍较低(平均1.50×10-6),说明岩石样品几乎无陆源碎屑的混入,且未受到深部热液的影响。页岩标准化后的白云岩REE特征表现为轻稀土(LREE)亏损、正La异常、负Ce异常(0.49~1.08,平均0.75)、普遍的正Eu异常(0.89~46.00,平均4.68)及较高的Y/Ho值(28.82~63.47,平均43.04),总体表现出与海水的REE配分特征类似,表明白云化流体为还原性的海源流体,白云岩形成环境为埋藏环境。元坝气田长兴组构造平缓,白云岩横向上连续分布,碳酸盐岩δ18O(-7.07‰~-2.92‰,平均-4.95‰)相对较重,岩心与岩石薄片未观察到角砾状或条带状的热液白云岩典型构造,均说明元坝气田长兴组未受到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白云岩较高的正Eu异常与深部热液流体无关;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的产物单质硫和富硫沥青,表明元坝气田长兴组基质白云岩形成之后的TSR作用导致了地层水极度还原的环境,从而造成了白云岩较高程度的正Eu异常,反过来说明了TSR作用对白云岩储集层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9.
断裂输导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体系的内部结构、动力学机理、输导能力的控制因素、流体活动特征的识别、与其有关的优势通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脆性断裂带内部的流体输导通道包括伴生裂缝、无黏结力的断层岩带和诱导裂缝3种类型,塑性断裂带只具有断裂伴生裂缝一种类型的输导通道.断裂带流体排驱的动力学机理包括突发性构造事件、超压与构造活动联控、超压主导和浮力驱动4种基本类型.气烟囱、沸腾包裹体、MnO等微量元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等是判断或追踪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的有效指标.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优势通道包括流向优势和断面优势两种类型,它们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断裂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川中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大规模突破,仅在威远—资阳地区获得了少量产能,研究其储集层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可以为勘探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本研究基于川中地区的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地质资料,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储集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颗粒滩沉积组合、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1)研究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根据原始结构保存程度,可将颗粒白云岩划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2)研究区洗象池组发育潟湖—颗粒滩(—台坪)、颗粒滩—台坪(混积潮坪)、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3种颗粒滩沉积组合类型,其中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可形成厚度较大的颗粒岩段,其储集层物性最好;(3)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川中洗象池组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期表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层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