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3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98篇 |
地球物理 | 76篇 |
地质学 | 407篇 |
海洋学 | 3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有关GPS RTK差分数据传输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GPS RTK差分数据的传输技术问题。通过分析RTK数据传输所采用UHF波特点、传输电文机理及影响传输距离的因素,研究了UHF波用于RTK通信的不足,并给出了扩频技术与软件无线电技术两种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43.
44.
45.
46.
47.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岩石和测井储层评价的两个重要参数.通过大量的学术调研,对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的实验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实验的温度和各种压力条件.但不同孔渗条件的岩样,温度和压力影响的程度不同.总的来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稍稍降低,整体变化幅度很小.岩样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低,温度和压力敏感性越强.研究温度和压力对孔隙度渗透率测量的影响因素,为准确测量岩样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提供实验依据,也为研究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多场耦合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石油热开采提高渗透率和核废料地下安全性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8.
源—汇系统分析下的古地势重建是当前沉积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向。古地势重建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气候变化、地表风化、物源供给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BQART沉积通量模型提供了入海流域中沉积通量与地质背景B、水流量Q、流域面积A、最大地势高度R、年均温度T之间的经验关系,逐渐发展为深时尺度下古流域地势重建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综合层序—古地理、旋回地层学、古水文比例关系和古地貌比例关系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定量古地理的BQART模型深时古地势重建方法,结合沉积体积回填法可进一步获得构造抬升幅度与速率。通过该方法获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古地势在晚二叠世期间持续缓慢上升,至晚二叠世末达200余米,累计构造抬升幅度约500~750 m。该深时古地势方法适用于气候温暖湿润、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的中大型外流盆地,对能源盆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50.
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三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