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安徽南陵NW向第四纪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东部地区,很难见到错动第四纪地层的断层剖面。在安徽省南陵县南陵至繁昌公路西侧,离南陵县城约2km处(30°55′456″N;118°17′774″E),见到南陵断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此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所显示,但是,仅局限于南陵盆地南侧,其西北端终止于小丹阳-方山断裂,长度只有20km,走向NW,断面倾向SW。剖面中,断层由2条小断层组成,至少显示2期活动,第1期在中更新世之前,可能在早更新世;第2期则在中更新世或以后。最新活动为逆冲性质,逆冲位错量有40cm。此剖面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NW向断层虽然规模小但活动新  相似文献   
72.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震不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我们从事地震科学事业的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一般来说,第四纪断层,尤其是活断层,是导致强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次大震的破坏程度从震中起,由近及远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73.
以云南丽江党校井为例,分析了水温基本动态和同震变化特征,并对水温前兆异常变化进行了讨论。基本动态方面,水温水位的对比分析和井温梯度结构显示,党校井的温度探头位于井孔水体与含水层连通的主要部位,含水层中补给水的温度较低,水温动态主要受水位泄流状态和水位变化的影响;同震方面,在水位均为振荡的情况下,水温同震变化形态在不同的泄流状态下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流期间为上升—下降—恢复型,非自流期间为下降—上升—恢复型,同震变化反映出的温度探头放置位置和低温水源补给的认识与基本动态分析获得的认识相一致;前兆方面,党校井的水位动态受降雨的趋势性影响,温度探头所在处的地下水体活动剧烈,水温动态前兆变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74.
为更好地应用形变观测数据、挖掘观测数据的物理含义,本文以黔江台为例,基于台址资料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结合仪器工作原理进一步分析观测数据。黔江台的台址构造环境较复杂,长期受到NW向压力的作用,发育大量NE向断层和褶皱,这些对该台站的观测数据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关于黔江台形变观测数据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志留纪页岩在压力作用下发生上隆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岩层整体朝SE倾斜,上覆岩层垂向变形大于水平变形,断层和褶皱轴的倾向影响着应力的传递。结合黔江台长期形变观测数据分析,本文认为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压性构造背景下伸缩仪观测结果显示为张性的成因机理,垂直摆倾斜观测数据的长期趋势与模型结果一致,也得到了统一的机理解释,表明台址构造环境的有限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用形变观测数据,可增强对观测数据物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5.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数值模拟方法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历了由二维到三维,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弹性到粘弹性,由单场到多场耦合分析的改进和发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的异常表现更是各种各样,但地震前的应变能量积累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震预测分析必须首先考虑应...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分区加固软土地基以调整和控制结构物不均匀沉降的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机的实现。这种方法的实施,要求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能够考虑基础和结构物的刚度对沉降的影响,并在同一结构物的计算中能同时考虑多类地基土的计算模型。具有上述功能的沉降计算程序已在PC机中得到实施,工程应用也证明该程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7.
归纳总结了2001年我国西部5级、东部4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大陆5级以上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青藏一级地块内,华北地块仅发生几次4级地震,其它地块内的地震也较少。发震断层均为各活动地块内的主要活动断层。其中1998-2001年,我国大陆中强地震整体活动水平下半年明显强于上半年。  相似文献   
78.
研究表明,在很多地震前都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文中基于Modis遥感数据,结合研究区(四川省汶川地区)的高光谱数据及地面观测的气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双层模型(双温度差分双源模型)反演显热通量,并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方程计算研究区的潜热通量。还探讨了该模型的特点,并对龙门山断裂带通过地区进行了潜热通量的遥感反演,发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48h内,研究区内的震中地区、龙门山断裂周边地区潜热通量值出现了明显的高值,5月12日中午12时7分沿龙门山断裂带潜热通量值达到300~400W/m2,可能是汶川8.0级地震前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分析了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的破坏情况。在汶川地震震中区和高烈度区内,其危害性程度明显比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烈度高Ⅰ~Ⅲ度,暴露出在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短、无法预测出超过历史地震最高震级的上限,严重低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酿成当地水电水利工程遭受很大损坏,坝体普遍出现裂缝、渗水、局部坍塌等情况,甚至有些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因此,在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应加强活动断裂的鉴定工作,可以利用古地震或地震规模与最大震级关系等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记录时间短的缺陷,以提高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0.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41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