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 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1993;Ingle and Coffin,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存在中一下寒武统和中一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层。前者R。已达2.0%以上,只能作为有效气源岩;后者成熟度适中且有一定分布范围,是塔里木盆地最现实的烃源层,可分为三段,其中以上奥陶统中部的印干组和良里塔格组最具重要意义。对盆地中海相原油与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甲基甾烷、三芳甲基甾烷及降胆甾烷的分布进行直观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存在亲缘关系,而与寒武系无明显相关。全盆地所有钻遇的寒武系岩样,C27—C28—C2。甾烷碳数分布呈“斜线”型或反“L”型,而绝大部分中—上奥陶统岩样则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所分析的储层沥青的甾烷碳数分布与上述寒武系岩样一致,说明寒武系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上确曾生过油。包括塔中4、轮南、桑塔木和东河塘等在内的工业性油田产出的油,其甾烷碳数都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只有极少数的油样呈“斜线”或反“L”型分布,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原油主要与中—上奥陶统相关,而与寒武系相关极少。运用G温度参数评价原油成熟度,结果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油区原油的形成温度在117~133℃之间,对应的R。值为0.78%~0.92%,只相当干中等成熟阶段,可以推断它们不可能源干寒武系,只能源干奥陶系。  相似文献   
13.
在吐哈盆地中东部地区已投入部分铀矿找矿工作,但是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本文拟对吐哈盆地中东部长流水地区铀成矿条件进行前景分析,对找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区位于骆驼圈子浅凹陷中,南部蚀源区总体铀含量较高,目的层也具有较高的铀背景值,满足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层间氧化带发育,通过钻探工作发现部分的铀异常以及铀矿化现象,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监测潘一东区1252(1)首采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布设了由1条全走向线和一条全倾向观测线、12个控制点和186个监测点构成的地表移动观测站。在采用GPS定位技术实施观测站平面连接测量过程中,为克服转换基准点中存在的位移对求解的转换参数的影响,采用了抗差估计理论,并建立转换后GPS网的质量评价模型。根据对GPS连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处理结果分析,采用抗差估计求参,有利于保留GPS技术高精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拓扑关系是GIS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GML为空间数据拓扑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介绍GML及GML3.X中定义的拓扑模型,并以点线面等的表达为例阐述基于GML的空间数据拓扑表达。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多糖对给予环磷酰胺BALB/C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环磷酰胺(CY)引起的BALB/C小鼠造血功能等损伤的保护作用。当给小鼠CY时能同时给予PS时,就能大大减轻因给予CY经起的造血功能障碍;能明显减缓动物因使用CY的致的体重下降以及能明显减低因CY作用的死亡率,提示使用PS对预防或减轻化疗制剂的危害是具有明显作用的。为临床化疗、放疗病人使用PS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驰  姜琦刚  李远华  邢宇 《世界地质》2010,29(1):160-167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79-2016年ECMWF1.5°×1.5°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3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Kriging及IDW(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空间变化规律以及风场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转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各层大气水汽含量最多的季节,高达329.24 mm,占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的48.1%。(2)近38 a来,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整层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5 000 m以下。(3)祁连山地区的降水转化率从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高,西风所携带的水汽则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低。(4)中国西部地区降水转化率呈向心式递减的趋势,且区域空间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该草原中的砂质草场已大面积发生沙漠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质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该区沙漠化的成因。认为沙漠化的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基础,地表的土壤和植被是草原良好的保护层,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是导致沙漠化的直接原因。最后,对沙漠化的防治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资源大区”的新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资源战略地位、生态安全地位和沿边开放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疆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1980-200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组合评价法研究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及其动态变化,并得出一些主要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