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大陆的中部,大约在东经103°~104°线附近,存在着一条近南北向的强震密集带,人们把它叫做“南北地震带”。但是各家所指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本文在回顾历史和现状以后,对其划分的范围进行了详细地论证,提出了更合理的划分意见。并从地震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和国民经济等方面,阐明了该划分意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2.
王洁民  雍永源 《地质论评》1994,40(2):173-182
西藏班戈花岗岩基可分为五个单元,属于二个花岗岩序列。其中班戈序列主要为花闪长岩类,以含普通角内石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同熔型花岗石,形成于发育不完善的火岩浆弧,含锡性较弱。期波下日序列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陆壳改造型花石,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具有良好的含锡性。  相似文献   
43.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微生物区系动态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自然植被固定沙丘>1956年栽植区>1964年栽植区>自然半固定沙丘>1982年栽植区>流动沙丘;③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结皮层的形成、植物覆盖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④结皮层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与流动沙丘的固定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4.
采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黄鱼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基因的cDNA中间片段,片段长度为773bp。BLAST分析显示,大黄鱼Cathepsin L基因cDNA片段与鱼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5%,与斑马鱼同源性为80%。实时定量分析了大黄鱼Cathepsin L基因在宰杀当天和冷藏期间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大黄鱼0℃条件下冷藏0、5、10、15、20d肌肉中mRNA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含量水平有差异并且是呈现下降趋势,宰杀当天的大黄鱼肌肉中Cathepsin L基因mRNA含量水平最高,与冷藏5、10、15、20d的Cathepsin L基因mRNA水平差异性极显著(P<0.01),冷藏5d的Cathepsin L基因mRNA水平与15、20d的水平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结果表明,在不同储藏时间Cathepsin L基因的mRNA含量水平与肌肉TPA和pH等也表现了高度的相关性,表明Cathepsin L基因的mRNA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大黄鱼冷藏期间肉品质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5.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而对于毫米级别大小的微体生物的仿真则相对较少。区别于厘米级别的宏体生物,底栖型微体生物的生活环境局限于海床上方垂直高度较小的区域,受海底黏性边界层低流速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在设置这类化石仿真的水流环境时应当考虑对于边界层流域水体流速以及海床表面地理环境的还原。本文基于随机表面生成的方法,构建了不平坦的滨海海床表面模型,并模拟了水流在海底边界层附近受海床表面地形影响的流动状态;基于获得的仿真流速数据,我们仿真了寒武纪微型底栖刺细胞动物化石Quadrapyrgite在起伏的海床表面环境中四个不同位置的受水流阻力情况。仿真结果显示,近海床表面处的水体流动可形成明显的低流速区域,且低流速区域的厚度随着入口速度增大而变薄。在起伏表面的凹凸区域中,凸起地带的迎水面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薄,流速变化较快;而在凸起地带背水面以及凹陷地带形成的低流速区域...  相似文献   
4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及重新处理的二维和三维剖面等资料,对南缘主要复式背斜开展构造解释.将南缘复式背斜类型进行划分,对复式背斜下部成藏组合成藏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认识如下:①准噶尔盆地南缘复式背斜可划分为继承型、走滑型、反转型、三重叠置型和隐伏型;②继承型复式圈闭发育于构造位移较小的第二排(高泉...  相似文献   
47.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棕色碳是一类重要的吸光性有机气溶胶,对全球辐射强迫有重要贡献.其化学成分和形成机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羰基化合物和还原性氮的液相反应产物在近紫外波段具有较强的吸光性,且化学成分复杂,难以分离和鉴定.本研究回顾了基于实验室羰基化合物和还原性氮的反应速率、反应机制,以及反应产物中吸光组分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49.
利用GC-FID建立了草鱼血清、肝胰脏、小肠及肝细胞培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同时检测方法,并利用LC-MS/MS方法进行了DEP、DBP、BBP及DEHP在草鱼脏器中的代谢规律研究,以揭示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