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27篇 |
海洋学 | 7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结合理论和SoWMEX试验 (西南气流试验,Southwest Monsoon Experiment) 的连续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广东省阳江雷达资料, 对非线性速度方位显示 (非线性VAD) 方法反演低层低于2 km垂直风廓线精度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VAD基本能反演出低层风廓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但当雷达径向速度数据在方位存在较大的连续性缺测、体积扫描仰角较少时,因传统非线性VAD采用的速度方位显示 (VAD) 方法拟合阶数和垂直拟合阶数过高,反演的低层风廓线会存在较大误差,造成不合理高风速区和风廓线不连续。通过实际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反演参数对非线性VAD的影响,提出基于连续性数据缺测间隔和不同仰角的多少的VAD和垂直拟合阶数动态调整方法。同锋面降水和台风降水两典型个例的实际探空比对显示,调整后的非线性VAD显著改进低层风廓线反演精度,反演的风廓线结构和变化与实况相符,反演平均误差小于2 m·s-1。 相似文献
52.
国产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测量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偏振天气雷达对气象目标差分反射率(Z_(DR))的精确测量是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升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采用机外仪表、机内测试信号、太阳、小雨等方法对双偏振天气雷达系统引入的Z_(DR)偏差进行测量的原理,分析了影响Z_(DR)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即发射机、接收机和方位旋转关节引入的Z_(DR)动态偏差。比较了各种标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南京大学C波段双偏振雷达为例,给出了采用机外仪表、太阳、小雨方法对雷达系统引入的Z_(DR)偏差的实测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Z_(DR)测量值随方位角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随着双偏振雷达的长期运转,方位旋转关节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对未来我国双偏振雷达的业务运行和组网观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东北夏季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温度及极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8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气温、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环流因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SVD分解等方法,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变化与中高纬主要环流系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东北位于东西伯利亚变温区南缘,其夏季气温年际变化规律和东西伯利亚一致;北极极涡边缘的形态变化影响东北夏季气温,不同的边缘形态对应东北不同的温度分布特征,主要是极涡边缘70 °N左右的150~180 °E和60~90 °W两个关键区,其高度场的变化决定着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56.
11月18日下午,莱芜市以最高竞价210万元挂牌出让莱城区杨庄镇冷家庄地区地热探矿权。此次地热探矿权公开出让在莱芜尚属首次。2004年以来,莱芜市在具有地热资源找矿潜力的970万km^2的范围内开展地热资源调查,最终确定莱城区杨庄镇冷家庄地区地热探矿权出让区域是最为重要的找矿靶区,面积13.33km^2。 相似文献
57.
58.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59.
利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分析中国华东地区登陆台风轴对称降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网温州雷达和台湾气象局五分山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2004-2007年登陆中国华东地区的6个台风从登陆前18小时至登陆后6小时的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环状平均回波分析显示,在台风离陆地较远时,轴对称降水径向廓线呈双峰结构,最大降水位于台风眼墙处,降水次大值位于台风外围雨带处.台风强度越强,最大降水越强,且离台风中心的距离也越近.当台风接近登陆时,其内核区降水有增强的趋势,从登陆前6小时至登陆时,各台风内核区平均降水率的增强倍率在1.3-3.2,且外围降水随时间向台风中心收缩,内缩速率随台风强度增强而减慢.台风登陆后,台风眼被降水填塞,强度快速减弱,同时降水持续内缩,内核区总降水逐渐衰减.此外本文还建立了一个登陆前台风轴对称降水径向廓线模型,该模型能定量地描述降水廓线的双峰结构,模拟结果与实际雷达观测降水廓线的的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46 mm/h,最大为5.3 mm/h. 相似文献
60.
文章发展了一种利用雷达垂直反射率因子廓线改进复杂地形下台风降雨的雷达定量估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全局与区域最优拟合的垂直反射率因子廓线(VPR)获取近地面的最优反射率,并获取最优的动态Z-R关系。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复杂地形下的垂直降雨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增雨增幅影响,因此有效弥补了雷达在复杂地形下VPR监测不完整问题。利用浙江地区三个典型登陆台风对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反演的VPR能够较好地反映洋面、平原与山区的低层反射率因子结构差异,符合实际降水系统低层结构特征。相比传统的定量降水估计方法.改进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形区域的强降水低估问题,其估测的小时降水与地面检验的雨量站观测相关系数达到0.85~0.94,降水累积估测误差减少约5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