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处理唐山临时地震台网资料,得到该地震区中上地壳的速度图像。图像表明:上地壳速度在唐山断裂带两侧差异明显,速度结构特征是北西侧为高速区,东南侧为低速区,唐山断裂带为速度陡变带;中地壳速度表现为在研究区中部近东西向展布的低速带,其位置和方向与近东西向的丰台 野鸡坨断裂有对应关系;唐山震源区无论是在深度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存在地壳速度陡变。  相似文献   
42.
?????????????????????????????????????????????????????????????????????????????????1969????1976???????????????????3??7?????????????????????????Щ????????: ??????????????????????????????????28 km;?????????????????????????????α??????????????????;?????????????????????????????λ???????;??????????????3??????????????????????????????????????????????????????????????????????????????й??  相似文献   
43.
海原断裂带断层通道波观测与破碎带宽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断层通道波是低速断层破碎带与高速围岩之间的边界相干多重反射形成的,其振幅和频率强烈依赖于断层的几何形态和物理性质,故能用于探测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在宁夏海原西安州附近海原断裂带上,横跨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布设2条测线,接收测线之间人工爆破激发的断层通道波.每条测线由1台3分量数字地震仪组成,靠近破裂带台间距30~40 m,远离破裂带台间距增大至230~250 m.对测线1的台站接收到的一炮垂直道地震波数据进行了0.1~4.0 Hz频段的滤波,结果表明在S波到时之后存在多组强振幅、低频率、长波链的断层通道波.由断层通道波揭示的海原断裂带在西安州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宽度约为250 m.  相似文献   
44.
研究区位于华北盆地西北、近东西向的燕山台褶带、北东向的山西断隆接合部.该区域及其周围构造复杂并且地震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布设了100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地壳分层性明显,以C界面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上、下地壳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些次一级的界面;横向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北至西南地壳逐渐变厚,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由下地壳厚度的变化所引起;地壳平均速度,总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其中在泽库以西和海原地区的速度值明显偏低;在泽库以西存在多个壳内低速层,在海原附近存在一个低速层;壳内反射界面,沿测线由东北至西南逐步增多;从地震反射波形来看,在海原地区Pc波非常强,且延续时间长;另外,在海原地区和泽库以西地区Pm波的复杂性系数很大,远远大于其他地段的值.以上结果表明,泽库以西地区和海原地区地壳-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结构异常,反映了巴颜喀拉地块和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6.
马林伟  卢育霞  王良  孙译 《地震工程学报》2016,38(3):373-381,390
研究黄土丘陵河谷场地在地震作用下强地面运动特征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强震对该类场地上震害的触发机理。结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动力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输入不同幅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的地震波,对起伏地形和覆盖黄土层共同影响下的黄土河谷场地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和地形耦合作用控制了地表的PGA变化,使其趋于复杂,在同一输入波不同振幅作用下,与基岩河谷各测点相比,黄土覆盖河谷场地的地震动频谱幅值均有所增加,并且频谱主峰均向高频移动。在不同地震波输入下,场地不同部位的固有频率受地形高程和土层影响;而地震动大小和频谱幅值不仅与场地的基本频谱和地形起伏有关,也与输入地震波的频谱成分相关。输入波PGA与地震频谱特征都不变时,同一场地输出的地震频谱形状具有相似的特征,随着地震持时增长,能量向场地基本频率附近集中,从而可能导致场地上相应频率建筑物震动幅值增加,造成累积破坏。  相似文献   
47.
位于美国弗吉尼亚东海岸直径85 km的Chesapeake湾撞击坑,是十几年前发现的由一颗陨星撞击形成的一个复杂撞击坑. 该坑的研究经历四个阶段:地下水调查、撞击坑的发现、美国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研究和即将进行的国际钻探取心项目. 钻井岩心中的角砾成份和微体化石,提示撞击坑的存在,并确定撞击发生在35 Ma前,即始新始晚期. 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帮助寻找到撞击坑的具体位置,确定撞击坑的结构和形态特征. Chesapeake湾撞击坑埋藏在新生界沉积层之下,是全球已知最大的、保存最好的撞击坑之一. Chesapeake湾撞击坑主要形态像一顶倒置的宽边大草帽,包括外缘、环状洼地、峰环(内缘)、内盆和中央峰. 撞击坑的形成破坏了原来的含水层,撞击坑当时即被富含咸水的抛射角砾岩和海啸角砾岩充填,再被后来的沉积层覆盖. Chesapeake湾撞击坑导致地面沉降、河流变向、海岸含水层的中断、内陆咸水楔的出现、地震,决定Chesapeake湾本身的位置,至今仍然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了解Chesapeake湾撞击坑对我国撞击坑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为了改善高斯投影区域变形问题,该文提出将1减区域最大长度变形的一半作为比例系数,并将其乘以高斯投影公式形成新的割高斯投影.借助计算机代数系统分别推导了割高斯投影优化算法在中低纬度地区和靠近极点地区的长度比公式,分析了比例系数关于纬度和经差的变化趋势以及优化算法在不同区域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区域内,经差越大纬度越...  相似文献   
49.
依据穿过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秦岭地块、祁连地块、海原弧形构造区和鄂尔多斯地块的玛沁-兰州-靖边人工地震剖面的P波、S波的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结构,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组成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动力学过程. 首先,系统地归纳总结出一套将地震测深得到的原位P波速度校正到实验室温压条件下波速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利用大地热流值求取地壳不同深度的温度是该方法的关键. 然后,将上述剖面的原位P波速度校正到600 MPa和室温条件下,结合泊松比与相同温压条件下的实验室岩石波速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研究区的岩性组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P波校正波速为6.43 km/s,地壳整体像上地壳一样呈酸性. 巴颜喀拉地块和秦岭地块南部的下地壳底部缺失校正速度Vp>6.9 km/s的基性岩,下地壳中酸性互层,下地壳整体呈酸性. 其他地块下地壳底部有2~10 km厚的校正速度Vp>6.9 km/s的基性岩,下地壳整体呈中性. 最后,根据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和组成的研究成果,支持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提出巴颜喀拉地块和秦岭地块南部曾发生过下地壳拆沉作用,并导致高原的加速隆升.  相似文献   
50.
汤西断裂的断层围陷波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断层围陷波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首次尝试,我们针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段的汤西断裂开展了爆炸震源的观测试验。运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等技术,由地震记录图分离出了断层围陷波。根据2横测线的观测结果,可确定断层的位置,并可推测断层在该处宽度为200~300m。破裂面较宽,可能与其张性特征有关。分频道地震图显示,断层围陷波具有正频散现象,其低频分量传播较快。这表明断层围陷波是一种面波,可利用其频散规律研究断裂带内介质的物理性质。这次的观测结果也表明,断层围陷波并不局限于新破裂带,在老断层中也能形成和传播。事实上,只要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均能产生沿断层传播的围陷波。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断层围陷波的方法具有非常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