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26篇 |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85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内蒙古东乌旗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硫和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境内发现的一处大型铅-锌-银矿床,其产出环境和形成机理为国内外矿床学家所关注。对该矿床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其变化规律和成因意义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围岩和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1.2‰~8.6‰,具有混源硫特征。根据共生硫化物对所确定的温度表明,该矿床的形成可划分为高温和中-低温两个阶段。17件矿石硫化物样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8.153~18.431,15.370~15.602和37.653~38.213,其平均值分别为18.271、15.464和37.873;3件围岩硫化物样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8.281~18.293,15.470~15.484和37.874~37.909,平均值分别为18.288、15.477和37.893。硫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成矿物质分别来自泥盆系火山-沉积岩和印支期花岗岩。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新疆北部石炭纪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二叠纪—新生代是石炭纪盆地的改造演化期。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发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盆地覆盖区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整体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通过石炭系的沉积与分布特征,认为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受早期构造的控制,具有继承性、方向性和新生性的特点。石炭纪末期的构造事件基本结束了该区的海相盆地的演化,进入陆内盆地演化期,石炭纪盆地遭受埋藏或隆升改造,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改造作用,存在埋藏、隆升剥蚀、岩浆热改造、断裂、褶皱变形等多类型的改造作用,各地区的改造特点存在差异。油气勘探成果证实,石炭系是新疆北部重要的勘探层系,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期都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火山岩系既是油气的储集层,也是重要的盖层,盆地的多期改造事件不仅有利于火山岩储层物性改善,也形成了石炭系有利的油气圈闭,目前已经发现了石炭系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分布特征显示了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具有近源分布特征。因此,加强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圈定沉降中心和烃源岩的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5.
216.
Velocity field of China continent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veals both continuous and block-like styles
of deformation. Continuous deformation commonly characterizes actively deforming mountain ranges such as the Tianshan Mountain,
Qilian Mountain, and Tibet. The block-like movement often represents deformation in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regions such as
Ordos, South China and Tarim blocks. GPS measurements indicate 5.1±2.5 mm/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rate along the Altun
fault. Eastward convergence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less than 6.7 ± 3.0 mm/a. South China moves 11–14 mm/a eastward
compared with the stable Eurasia. These low slip rates do not imply rapid eastward extrusion of China continent predicted
by the model of “continental extrusion”. It appears that “crustal thickening” model more properly describes both continuous
and block-like styles of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tinent. 相似文献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