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泡沫放射虫多栖于热带海域和大洋环流区。西沙群岛位于热带边缘海,又是受大洋环流影响的区域,所以,这个类群的种类多、数量丰富;一些骨骼结构精细的大型种类均可在此采到。作者已对此地区该类动物的群体种类先行鉴定分类并发表(宿星慧、谭智源,1985)。本文系同一工作的继续。 已知现生的泡沫虫类对水团指示有一定作用,对第四纪地层学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除分类研究外,对种类的数量分布亦作初步探讨,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动物志的编写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2.
等辐骨虫目(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放射虫纲中的一大类, Müller(1858)最初称这类动物为Acanthometra,并发现其骨针排列的规律[后人称之为穆勒氏律(Müllers law)]。继后,Haeckel在1862-1887年先后发表了两部放射虫专著,其中共描述了等辐骨虫七百多种,又把这类动物改称为Acantharia,在分类系统上,奠定了初步基础。1904-1906 年,Popofsky根据1887年Hensen领导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的放射虫资料,先后发表了两篇报告,共记述了等辐骨虫三百多种,其中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属,对Haeckel的分类系统作了些修改,对种类亲缘关系的解释亦进了一步。1906-1907年,Mielck 利用在俾斯麦群岛中采到的等幅骨虫作研究,他提出的分类方怯,更注意到等辐骨虫虫体的柔软部分(例如中央囊等);虽然工作甚少,但颇有学术价值。 在分类研究史上,Schewiakoff是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重大改革者,1926年,他发表了那波利湾(Bay of Naples)的等辐骨虫专著,由于用活体观察法和理化方法进行了研究,观察到许多前人所未见的形态和结构,例如发现等辐骨虫并非全部都有中央囊,有的只具内胶膜,并且查明了中央囊内也有外质的存在。此外,根据个体发育的观察研究,归并和订正了前人所鉴定的许多种属。Schewiakoff在分类上,不仅以骨骼结构、而且还以中央囊及胶膜的有无、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数目等等作为依据,故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比较合理。 近年来,对等辐骨虫分类系统进行研究的有Trégouboff(1953)和Campbell(1954)等人,Trégouboff所讨论的系统基本上是依照Schewiakoff;Campbell虽然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可惜没有提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 有关等辐骨虫化石及其在地层学上的实际价值,迄今还报导得很少,Davis (1950)在奥曼(Oman)曾发现放射虫的Mayenella新属,他认为这是等辐骨虫的化石,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它作为鉴别中生代地层的指示化石,但Campbell认为该属并非等辐骨虫而把它归并到泡沫虫目(Spumellaria)中去。早在1887年,Haeckel 就认为本类动物根本没有化石,因为它的骨骼是由硫酸锶或Acantin质组成,易被海水溶解,但Campbell & Clark(1944)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中生代地层中还是发现了等辐骨虫(Acanthometron astraeforme)的化石。此外,在Campbell(1954)的放射虫分类系统中也列出等辐骨虫的某些科属有化石的种类,然而,终究因为本类动物的化石迄今发现尚少,故在地层学的价值上未见有显著的地位。 关于我国海区的等辐骨虫,以往报告的很少,仅1932年王家楫与倪达书曾记录过厦门的一种,即Acanthometra pellucida J. Müller。195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东海的放射虫调查研究,本文即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着重在等辐骨虫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它们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23.
台湾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近海海区沉积物中放射虫的调查,如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区,已先后进行过多次[1~12],惟独在我国台湾岛东部海域尚属首次.该调查区向西与台湾本岛及绿岛、大兰屿、小兰屿相邻,南边是巴士海峡,东邻太平洋,北侧与日本琉球群岛相接.在调查区内,北面隶属琉球岛弧的八重山列岛(可进一步划分出南澳盆地和八重山海脊);中部是北东、南西走向的琉球海沟;西南部有一条称作加瓜海脊的海脊,海脊的西侧是花东盆地,东侧隶属菲律宾海盆.由于岛屿、海沟、海盆与海脊的出现,使得调查区的地形崎岖不平,水深变化大(见图1a).研究区所设的67个站位(见图1b)大部分在深水区域,深度多在2000~6000m.  相似文献   
24.
于1991年3 - 9月和1992年3 - 9月,在中国沿海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9个省市的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3种对虾标本,运用显微和亚显微观察方法,对养殖对虾的微型生物污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该症的对虾其体表污着生物群落通常由微型生物组成,包括各种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主要类群是具柄的缘毛美纤毛虫;其他观察到的常见类群包括丝状和非丝状的细菌、附着性藻类和吸管虫类;在养成期偶尔发现有营薛虫和藤壶等大型污着生物。对育苗期和养成期中国对虾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某些对虾体表,污着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虾体表的不同污着程度与其体表污着群落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关。据此,认为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症可能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综合症。  相似文献   
25.
2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