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很多种类在生活中都形成孢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变形虫目的二期纳旧虫 Naegleria bistadilis (Puschkarew)的孢囊可在废水池中找到(《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1976);又如与等辐骨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太阳虫类中的光球虫 Actinosphaerium sp.,可以看到它的孢囊及其自配现象(Hollande, A. et M. Enjumet,1957)。等辐骨虫的孢囊发现较晚, 1907年才由Mielck在德国北部俾斯麦群岛采到;他还观察到当等辐骨虫演发成孢子时,中央囊膜会变成一个凝固的壳。这类壳富有弹性,但硬压易破;壳外的骨针折断,壳内充满孢子,然仍有尚可辨认的残留骨针;壳大多呈椭圆形或棍棒形,并具较大的开孔。其中在一种壳,Mielck 认为是属于十字交叉棘虫 Acanthochiasma decacanthum Popofsky 的生殖期,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当时并未给予“孢囊”这个确切的名称。Schewiakoff (1926)曾对等辐骨虫孢囊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设想。后来,Hollande et Enjumet (1957)看到等辐骨虫的粘合棘虫类(Symphyacanthes)、节棘虫类(Arthracanthes)和松棘虫类(Chaunacanthes)等不同类群存在着相同的孢囊形成和繁殖过程:在孢囊形成时,等辐骨虫形态有所变化,身体排出其虫黄藻,去掉所有残存的消化物,收缩周围的外原生质和轴足,并形成一囊壳,壳外骨针溶解,壳内骨针亦逐渐由外围向中心溶解,壳的一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开口等等。他们的观察证实了Schewiakoff的设想。他们所获标本的形态与后人采到的基本相同。虽然Hollande 和Enjumet的阐述着重于细胞学方面,对所获孢囊(为数甚少)井未做分类学的研究,但认为对孢囊形态的研究必将导致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修改。Bottazzi于1966年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采到较多的这类标本,他推想它们是等辐骨虫孢囊产生同形孢子生殖期的个体。1973年,他又在上述各海洋中找到许多形状不同的孢囊,并按字母顺序由A-I, L-R 将其分为16个型(forma),对各型的细胞柔软部分的结构(如细胞核及其它颗粒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于1958年和1960年在海南岛东面和南面外海采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孢囊标本,不少标本还保留着骨针中心结构,另一些标本,骨针中心结构虽已离解,但骨针的某些特征尚残存。这些标本的发现,将增加人们对等辐骨虫孢囊的了解。 综合前人的工作,并根据我们对所采到的不同时期孢囊标本的观察,从形态来看,孢囊的演发过程似乎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正如Mielck以及Hollande和Enjumet所述,身体开始变成一个有口的硬壳,骨针开始掉落,这情形在我们采到的部分标本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图版I: 7a, b;图版II: 1-5;圈版III: 3-4 ;图版V: 8一9)。这时期的骨针中心结构尚未离解,据其特征可认出系某属的孢囊,但无法鉴定到种。中期,囊中骨针结构己离解,按离解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针离解不久,离散的骨针尚残存着一定的构造特征(图版I: 1-6 ),根据这些特征又可进行分类;另一类是骨针离解时间较久,骨针特征模糊(图版IV: 6-7),已无法从中找出分类依据。后期孢囊特点是囊内骨针全然消失,孢子逸出,孢囊成为空壳而逐渐消萎,这类孢囊(图版IV: 1-5 ,图版V: 2-7)因无骨针特征可寻,若不能追溯与之相连的前、中期孢囊标本,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孢囊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方法(例如培养)获悉,只能通过采集的方法从自然界里获取其生殖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标本来探索,以证明它们的种、属归属问题。而目前所采到的孢囊标本,虽然从形态的多样性来看比Bottazzi的标本丰富,而且某些标本在分类上可进一步鉴定到属,但所获标本数量仍少,分类受到局限。要全面了解某一个种的孢囊,必须获得该种孢囊的全时期(前、中、后三个时期)标本,并能从中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发过程及其联系方有可能;如果标本数量过少,即便是特征较明显的前期标本,将其归隶某种仍有困难,所以本文对孢囊的分类也仅是初步研究。 等辐骨虫孢囊的分类范畴,按照第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的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对这个类群,因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的分类归属,所以我们暂用分类学中的中化名词——型(Forma)来安置;型的名称则用实名称呼,这样可以通过实名反映出孢囊的实体形象,并便于记忆和在分类上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40年Frenguelli报导了南美洲第三纪硅质鞭毛虫类化石的一新种,命名为三孔根网虫Rhizoplecta trithyris。 1953年Deflandre在Grassé主编的动物学专著中讨论到化石放射虫的罩笼虫目(Nassellaria)时提到了它,并且附有原作者绘的图;又在附注中指出Prenguelli所建立的Rhizoplecta属分类地位尚有问题,它好象是由三轴骨针演化而来的,可能属于放射虫的网形虫科(Plectoidae)。由于原始描述根据的材料是化石,故只能看到一部分残存的骨骼,而全部相胞体的柔软部分不可能保存下来,故难以详细了解它的结构,但从Frenguelli的图上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底面一边的详细构造,诚如Deflandre所讲:骨针很显然是三轴的。 我们自1958年以来,在我国东海采到一种标本,数量相当多,而且可以看到各个发育时期,经仔细观察研究之后,了解到它底部骨骼的结构与Frenguelli的Rhizoplecta trithyris化石图形十分相似(图5),我们认为系同一个种,并进而肯定了Deflandre的意见是正确的,即证明了Rhizoplecta trithyris并非鞭毛虫而确系放射虫,根据骨骼的形态和中央囊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它是第三纪以来尚未灭绝的种类,其分类地位系属于网形虫科(Plectoidae)。  相似文献   
13.
名词解释     
谭智源 《海洋科学》1982,6(6):55-55
砂壳纤毛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旋毛虫目。本类动物目前已知约有十三科七十三属(其中少数是淡水种)。它  相似文献   
14.
对南海北部的等辐骨虫以往没有进行过研究。1959年和1962年我们乘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机会,先后对广东沿海和海南岛以南海域进行了调查,本文系该调查研究的结果。广东沿海位处亚热带,是南海边缘海域,受南海暖流影响,等辐骨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仅初步调查所获已超过东海西部和西沙群岛所发现的种数。文中描述了中国沿海首次记录的等辐骨虫共8种,对各个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群体放射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放射虫进行过专门研究报道。这类动物的每个群体虽然系由成百上千个单体放射虫联合组成,但在许多方面却起着独立有机体的作用。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些行为习性相当于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群体放射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大小变化也很大,群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新近 Swanberg (1979)曾找到长达三米的群体,并且常与大型的浮游动物一起存在。据以往报道,群体放射虫多半居于海洋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成员之一,它们以原生动物或小型的甲壳类、海鞘、软体动物的幼虫等为食,同时又是被食者。但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构成者,这类原生动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很少。 我国西沙群岛的群体放射虫过去尚无报道。1974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进行西沙群岛浮游生物调査采集,本文据该两次调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对以往中国沿海未记录过的种类加以描述,并对其分布作一初步探讨。 调査范围见图1。标本制片按以往方法。  相似文献   
16.
镰形棒矛虫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形棒矛虫(Sticholonche zanclea Hertwig)为独特的一种放射虫,在分类位置上尚未十分确定,在生态习性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的放射虫;过去,对它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则是根据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部分海区采集的标本资料(调查区及所用标本资料与“东海放射虫的研究”一文相同)进行整理,初步叙述了它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根据1959年全年的调查统计,镰形棒矛虫在调查区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显著的,从12个月的分布图(图1)看来,1月份分布在31°N 以南,稀疏分散,寥寥无几,各调查站出现数量均在500个/米~3以下,总个数平均值不到2个/米~3;2月份出现的范围更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等辐骨虫(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肉足虫纲放射虫目的一类独特代表,身体除骨骼外,其柔软部分包括中央囊、胶膜、肌原纤维和共生虫黄藻等,它的细胞结构是解释原生动物形态的好材料,有关其全形标本的制片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作者就历年来所摸索的方法作一简要叙述。 固定液以Bouin 氏液较好,这种固定液渗透力强,能完整地保存等辐骨虫的身体柔软部分,而且虫体的骨针完全可避免溶解,以此液保存的标本甚至历时20年尚可应用。  相似文献   
19.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特别分布在热带和各大洋流区域最为集中,并且有它独特的生态特点。例如,它有单一极分布、两极分布和赤道沉降等现象,其水层分布有广深性和狭深性,一些狭深性种类,严格栖息于某一深度水层内;又放射虫分布和水团有密切联系,某些种类仅为某水团所特有,因此,在海洋学上,放射虫可被利用作为水层深度和水团的指示种。又因放射虫海底沉积物覆盖于洋底,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惊人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其化石几乎在地売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均可找到,某些海区(尤其是深海),仅有放射虫沉积物而绝少其他生物,因此,放射虫与有孔虫一样,又历来为研究地层的地质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放射虫在地层学上的应用已愈益广泛。例如,日本中世古幸次郎利用放射虫对里日本油田第三系作分带;在厄瓜多尔(Ecuador),已经采用根据放射虫来鉴定岩层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罩笼虫类作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年代指标或用以解释第四纪地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放射虫的研究正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起来. 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大力开发我国沿海大陆架的天然资源,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为促使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开发石油和海底矿床的勘探方面。必须收集大量有关的基础资料,用以分析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划带,从而准确鉴定海底地层。因此,必须把对放射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开发资源和生产实践需要密切连系起来。 据目前了解,放射虫的分布面不够广泛,对它的深人研究还不如有孔虫,例如在地层学的意义方面还不如有孔虫来得显著,但是“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特别是放射虫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分类和地层位的资料对深海的地层分析划带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设想,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射虫的研究将愈来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智源 《海洋与湖沼》1964,6(3):309-310
放射虫骨胀的形态结构,是进行分类的一个重要根据。但放射虫身体细小秆弱,容易被固定液或蒸馏水所溶蚀,在制片过程中更易破碎。因此,放射虫的制片技术是进行放射虫研究寸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在骨骼制片方法上,以往学者曾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办法,这里我们谈到的,仅仅是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的放射虫标本骨骼制片方法。此如Haeckel(1887)是把采集固定后的放射虫放进浓硫酸中加热,或者是再加上发烟硝酸,以除掉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