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本文首先建立正演模型,根据普光北部陆相须家河组地层特有岩性特征,针对不同角度裂缝进行模拟,得到沿裂缝方向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然后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面元规则化、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叠加等处理,使之符合裂缝预测的要求;最后通过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频率属性随方位角的变化分析,反演得到须家河组储层裂缝走向和密度的数据体。以裂缝预测结果为指导,部署普陆1-2H井,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2.
铁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之一,是早期成岩过程中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早期成岩过程中,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赋存形态主要可分无定形(弱晶型)铁氧化物和晶型铁氧化物,且前者的含量主要决定着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还原活性;铁氧化物可以通过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反应进行还原,还能在铁还原菌的参与下被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还原,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有机质含量、沉积速率、植物根系导氧作用及底栖生物的扰动均能对铁还原率造成影响。早期成岩过程中可以形成黄铁矿,形成机理主要有:1)沉积物中先前形成的硫复铁矿(Fe_3S_4)等前体物质通过加硫反应形成;2)硫过饱和的球粒胶体通过脱水、成核、结晶以及聚合作用而成单个草莓状黄铁矿或初始自行黄铁矿微晶成核、生长、聚集、固化的小型黄铁矿微球团并入更大的胶体状黄铁矿结核、草莓状黄铁矿分组,从而形成黄铁矿集合体;黄铁矿化度(DOP)可作为区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对铁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异化还原作用(DIR)过程中产生的铁同位素值偏低;页岩中黄铁矿的铁同位素在2.3Ga附近发生的突变反映了第一次大气氧气增高事件。磁学参数对铁相变化具有良好的反应,环境磁学在早期成岩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快速划分铁还原带、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循环行为。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小汤山温泉为例,用解剖井点的方法,对温泉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中化学元素及其含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还结合室内模拟实验,着重研究了在热动力因素(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下,两个体系(围岩-矿水-Ar、围岩-矿水-CO_2)中各种元素含量的变化,并讨论了实验的实际意义及变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未来地震可能引起小汤山矿水化学成份变化的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4.
笔者通过大量的钻井岩芯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详细研究了东营组层序划分和特征,共划分出了两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的地层对比,各层序在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同是由于当时的古地理背景不同以及后期构造抬升剥蚀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分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向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型,不同时期各中期旋回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5.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将钻井、录井及实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油气地质意义。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野外沉积特征明显,识别度高,厚度60~130 m,下部为硅质页岩,向上砂质含量逐渐增加,岩性过渡为泥质粉砂岩。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岩性、沉积构造响应及海平面升降,可将五峰-龙马溪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称发育,横向上连续性较好,纵向上特征明显;Sq1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沉积一套硅质页岩,Sq2上部开始发育高位体系域沉积,对应为泥质粉砂岩沉积,Sq3下部发育海侵体系域泥岩沉积,Sq4以高位体系域为主,发育泥质陆棚相炭质页岩沉积。五峰-龙马溪组在整个层序充填过程中受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物源主要来自东南缘雪峰古隆起,早期的火山热事件为页岩中大范围硅化现象提供硅质来源的同时,为该时期浮游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发育,为页岩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   相似文献   
36.
上扬子海洋经历奥陶纪冰期之后,早志留世气温回暖,生物大量繁殖,上扬子地台石牛栏组(埃隆期)发育一定规模的珊瑚—层孔虫礁,生物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点礁。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镜下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早志留世上扬子海洋生物礁的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生物礁主要发育于石牛栏组中上段,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层孔虫,附礁生物为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藻类、海百合及双壳类等,主要发育于碳酸盐缓坡地带,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分别为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自下而上泥质及砂质含量逐渐减少,灰质成分和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频频受到外来物源搅动、海平面升降、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全球同期生物礁对比表明,早志留世埃隆期生物礁发育具有全球性,主要发育于气候温暖(20~28℃)的南北纬25°~30°碳酸盐台地边缘上,主要分布在劳伦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等地区,但与上扬子海洋早志留世生物礁在发育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7.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四段砂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原始沉积环境为碱性盐湖环境,岩石中普遍含钙质和泥质;成岩演化主要受碱性原始沉积环境、层序发育、构造作用、粘土矿物转化、有机质热演化提供的酸性流体等因素的控制,先后发生了原生隐晶方解石胶结→早期绿泥石胶结→石英溶解→长石溶解→石英Ⅱ加大→石英Ⅲ加大→铁碳酸盐胶结→石英及方解石脉充填,后期成岩裂缝比较发育。证实东营凹陷沙四段储层早期主要受碱性水介质的影响,发生了原生隐晶方解石胶结、石英溶解、长石加大等碱性成岩作用;后期受酸性流体的影响,发生了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方解石溶蚀等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孤北-桩海地区沙河街组的岩心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研究了沙河街组层序划分和特征,划分出了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的地层格架的建立及层序充填,从中可以看出各层序在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同,这是由于古地理背景、后期构造抬升和剥蚀程度的不同造成的,不同时期的中期旋回在不同地区的发育特征不同。从层序充填上,从湖盆边缘到中央充填了一套砂砾岩一深湖泥岩,层序演化上从SQ1-SQ4-SQ6为一套具有砂砾结构的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充填旋回。  相似文献   
39.
以孤北-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和钻井岩芯观察,在研究区沙河街组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共划分出了SQ1、SQ2、SQ3三个长期旋回,S1~S2^上、S2^下~S3^上、S3^中、S3^下、S4^上、S4^下六个中期旋回。深入讨论了各层序在地震剖面,钻井剖面及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4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于2004年10月28日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得到健全,并走向规范化。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将致力于整合中国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地震应急搜救基地和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