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乌石 M 油田流沙港组砂砾岩油层由于受特殊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电阻率呈现低阻特征,为测井流体识 别及含水饱和度定量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基于岩心化验分析资料对低阻油层微观岩石物理特征开展了研究, 认为该区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符合该区地质 特征的等效岩石组分(EREM)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岩电实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 复杂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分析含 水饱和度的相对误差为4.1%,低于阿尔奇(Archie)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误差12.8%,从而提高了复杂孔隙结构 砂砾岩低阻油层的饱和度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2.
合成氟金云母多型种类与含量对云母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X射线粉晶衍射(XRD)制样过程中云母00l基面极易产生择优取向,严重制约了云母多型组成和含量的分析.传统撒样法可促使晶体取向随机分布,但制备的试样表面不够平坦.本文对传统撒样法进行改进,在撒样过程中使样品架均匀旋转,从而获得表面平坦的试样.XRD测试...  相似文献   
33.
我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中重稀土来源,研究这类矿床的禀赋特征和成矿机制,可为中重稀土储量的增加和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对梅州仁居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风化壳及基岩进行了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究风化过程中矿物演化对稀土元素富集-分异的制约机制。结果显示,仁居风化壳及其基岩相对富集轻稀土,自基岩至稀土富集层,离子交换态稀土含量呈增加趋势,富轻稀土副矿物榍石和磷灰石等在全风化层中消失。榍石是仁居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风化壳中的离子交换态稀土主要被高岭石和埃洛石吸附。铁锰氧化物可能是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以及Ce与其他稀土元素分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广东仁居石英闪长岩为燕山期钙碱性长英质岩浆岩,稀土总量为332~338μg/g。石英闪长岩中副矿物榍石的平均稀土总量约为10309μg/g,以其3.29%含量提供全岩52.7%的稀土,因此榍石在风化过程中的行为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富集成矿的关键。岩相学研究表明,仁居石英闪长岩风化过程中矿物风化顺序为:氟碳钙铈矿→(榍石→磷灰石)/(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磁铁矿→石英→锆石。由于榍石和磷灰石的抗风化能力与黑云母和斜长石相近,它们在半风化–全风化层发生溶解,所释放出的稀土元素易于被黏土矿物吸附,因此榍石和磷灰石分解是风化壳中离子吸附态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稀土元素主要富集于风化壳的全风化层上部5~15 m,稀土总量为504~813μg/g。由于原岩中稀土主要赋存于榍石之中,因此风化壳的稀土配分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榍石的轻稀土富集特征。研究表明,热带–亚热带地区风化壳基岩中原生矿物的风化顺序和主要富稀土副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是制约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5.
山西耿庄黄铁矿晶须形貌的显微观测及其标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铁矿的晶须状生长是一种特殊的结晶类型,本次运用激光显微镜,对耿庄重晶石晶体中不同部位黄铁矿晶须,进行了微形貌三维观测.数据显示:在重晶石晶体的不同部位,晶须尺度差异较大.长度一般150~1700μm,直径3.504~113.720μm;晶须表面起伏程度从0.349~35.128μm.从a到d区表现出晶须长度逐渐均匀,...  相似文献   
36.
基于TM/ETM+影像的不同水体指数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Landsat ETM+影像从区分度、水体错提率和面积精度3方面对比研究了NDⅥ植被指数和NDWI、MNDWI、RNDWI、NWI、NEW 5种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湿地水体信息的准确度.结果表明,NDⅥ提取水体效果较差,5种水体指数均能对水体进行有效提取,其中NWI法综合精度最高,其次是MNDWI、NEW,较差的是RNDWI和NDWI,从而为水体的快速提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7.
四川省内菌物学工作者1970年代末开始对大型食用蕈菌进行研究,有文献资料记载是1983年。20年来, 既有引种、野生菌人工驯化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又有病虫害防治的研究,还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新品种工作。其间选育出食用菌新品种12个,获得成果13项,其中获奖成果7项,最高奖项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建议今后应加大野生食用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研究,加强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适宜四川产业化发展经营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38.
图形(图像)面积的实时监测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采用自动化测量仪器全站仪自动、实时监测图形 (图像 )上的图斑面积 ,通过对点位、线长和面积的比较和精度分析 ,可以评定遥感图像 (地图 )上的图斑面积精度  相似文献   
39.
含铵(NH4+)蒙脱石不仅存在于陆地土壤中,还广泛存在于蚀变洋壳、远洋和陆源沉积物中,是N的主要载体矿物,对地表N向地球深部的传输路径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微区和粉晶X射线衍射(XRD)、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DRIFT)和元素分析等表征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25~700℃)和压力(常压和2.5GPa)条件下含铵蒙脱石的物相及结构演化,以及N的赋存状态和N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常压条件下,温度上升会导致蒙脱石层间距从1.20nm(25℃)逐渐减小至0.96nm(700℃)。同时,蒙脱石Al2–OH(914cm-1)和AlMg–OH(844 cm-1)振动峰强度在升温过程中逐渐减弱,表明蒙脱石结构羟基逐渐脱失;在500℃时,蒙脱石结构羟基完全脱失,并导致层间完全坍塌。在高压(2.5GPa)条件下,温度上升会造成蒙脱石层间距从1.20 nm(25℃)逐渐减小至1.02 nm(700℃),但蒙脱石结构羟基在700℃时依然存在。在此过程中,蒙脱石膨胀性逐渐降低,表明蒙脱石逐渐向伊利石转变。在常压...  相似文献   
40.
利用ADCP对东海大陆架定点(26°30.052′N,122°35.998′E)连续观测6个多月的海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化对该海域潮流的垂向结构有显著影响,层化导致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通过密度跃层时发生较大改变。9月份,东海大陆架存在较强的密度跃层,层化加强,海流流速、M2分潮潮流倾角和M2分潮潮流椭圆率在跃层深度以浅随深度显著增大,跃层处达最大,跃层以深随深度迅速减小;2月份,上层海洋混合较强,密度跃层强度最弱,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垂向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