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篇 |
大气科学 | 153篇 |
地球物理 | 89篇 |
地质学 | 324篇 |
海洋学 | 36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5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6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1932年 | 2篇 |
1931年 | 2篇 |
1930年 | 1篇 |
192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充填。根据沉积作用特征和大地构造差异,在构造活动期和构造稳定期的沉积模式就反映了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根据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和化学资料,论证了当时沉积盆地为南北向展布(与秦岭造山带总体方向垂直),具向东走滑的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为:(1)岩石圈裂前拱起-陆内裂谷早期阶段(Z2-S);(2)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的中期阶段(D1-D3);(3)晚期回返-陆内俯冲阶段(C-T2)。盆地的关闭是由于强烈陆内俯冲,同时盆地被挤压进东西向展布的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83.
鲁东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和期次划分——锆石SHRIMPU—Pb年龄的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84.
自动站与人工站地面温度差值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动站与人工站地面温度差值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造成差值的以下5种原因,即下垫面性质状况不同、观测时间不同、响应时间(滞后性)不同、仪器安置状况的影响以及传感器或温度表自身原因,并简要介绍了检查与排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从研究娘子关泉群出露区堆积的不同时期泉钙华入手,对泉群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发育阶段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分析了泉群的时空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阶段:Q2时期的泉群发育雏形期,Q3时斯有泉群发育全盛期,Q4时期的泉群发育相对稳定期和近代泉群流量衰减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泉点出露位置有规律地发生横向迁移和垂向下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岩溶水流动 相似文献
86.
87.
1997年3月3-9日、日本伊豆半岛东岸发五群发地震,共计8328次,最大震级为5.7。综合介绍了这次震群的破坏情况,发震和构造背景,以及1989年6-9月伊豆半岛群发地震的实例研究概况和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日本现代地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8.
利用9210传输的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气象中心T106和HLAFS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作为火险天气因子,根据森林火险原理,建立了东营市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