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968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44年   3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1.
甘肃北山地区白山堂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地区是我国重点成矿区带,蕴含很大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往工作发现斑岩型铜矿是北山地区重要的成矿类型,白山堂铜矿是其代表性斑岩型铜矿,但该矿至今一直未开展成矿流体的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系统开展了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其流体包裹体形态简单、多为气液两相,中低温(成矿期含矿石英脉均一温度230℃~260℃及160℃~170℃,共生黄铜矿爆裂温度约301℃)、低盐度[w(NaCleq)]为11%~15%,均值11.32%及3.4%~7.7%,均值4.8%)、中等密度(约0.95~1.00 g/cm3)、中低压力(约5×103~101×103 kPa)等物理化学特征,综合认为流体具有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特征,结合地质特征及近矿外围一系列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分布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Cu、Fe、Pb和Zn等矿化分带模式,认为白山堂铜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类型,代表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并认为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周缘的系列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912.
在研究柴北缘绿梁山铜矿、双口山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指出上述矿床围岩为遭受了强烈褶皱构造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的蛇绿混杂岩构造块体,矿体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韧性剪切带内的强带内,分别与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两次碰撞造山作用相联系,并很可能与区域上对应时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形成同步。暗示绿梁山铜矿区和双口山铅锌矿区外围是寻找潜在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重要靶区,而在绿梁山铜矿区新发现的VHMS型铜矿化和双口山SEDEX型铅锌矿化指示位置,是寻找遭受后期改造的青龙滩式铜矿化和锡铁山式铅锌矿化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913.
青海省大柴旦双口山地区属于我国干旱荒漠戈壁特殊景观区之一,具典型大陆荒漠气候特征。依托2010年"青海绿梁山—双口山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开展了干旱荒漠戈壁特殊景观区1∶5万区域化探最佳采样粒度、采样密度等有效性方法实验。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及数据处理,确定了适合此特殊景观区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方法技术:采样密度为6~8点/km2,采样粒级在-20~+60目,较为经济合理,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914.
湖北蛇屋山金矿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矿区内硅质岩发育,覆于含矿红土层之上,并与硅化灰岩呈渐变过渡。硅质岩主要由微晶和隐晶组成,其SiO2含量为96.87%~97.90%,w(Si)/w(Al)=92.84~287.66,平均值为173,处于纯硅质岩的范畴。硅质岩样品的w(Al)/w(Al+Fe+Mn)为0.189~0.388,平均值为0.303,具热液成因硅质岩的特征。根据Al、Fe、Mn三角图的投点,认为本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微量元素w(Ni)/w(Co)、w(Fe)/w(Ti)、w(Ti)/w(V)、w(U)/w(Th)也说明了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成因。w(Ce)/w(Ce*)为1.05~1.27,平均值为1.12,(La/Ce)N为0.84~1.12,平均值为0.98,微量元素V的含量(3.02~4.26μg/g)以及常量元素w(MnO)/w(TiO2)(1.0~2.0)都显示此研究区硅质岩具有大陆边缘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宏观特征,确定硅质岩有可能形成于卡林型金矿去碳酸盐化阶段,属于热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15.
通过对淮南市浅层地下水水样进行测试、分析,选取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氮、总磷、锰、铅等六项指标为评价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水质进行了合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南市浅层地下水综合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多数水体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  相似文献   
916.
镇江市蛋山大型堆山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市蛋山大型堆山工程地基由强风化三叠系泥质灰岩和燕山期闪长玢岩及粉质粘土、软土等岩土层组成,其地基岩土层力学性质相差较大。本文对该堆山工程填土的力学性质和人工山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填土的最佳含水率和最优干密度分别为18.2%和1.68g/cm3,其强度比原状土低,具有中等压缩性。采用分段进行堆土施工可以较好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以土层为地基的西侧和南侧其山体边坡稳定性较差,在特殊不利工况下接近临界状态。这一研究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废弃物处理和堆山景观工程均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17.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厘定了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7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阐述了剪切带的延伸、规模、剪切变形特征、变形条件以及形成与演化时限。并讨论了这7条不同类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东天山和北山古生代造山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18.
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导致了诸多的微块体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T3-J2)碰撞,形成东亚大陆南部巨型印支造山系。中国大陆的印支碰撞造山系呈现巨大的"T"型复合造山系,位于西部的印支造山系(巴颜喀拉-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印支造山带)形成于"多洋盆、多地体、多岛弧"的古特提斯的构造背景,伴随古特提斯多洋盆的俯冲和闭合,产生广泛的岛弧、增生楔和高压变质带的增生造山,以及多地体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大型造山拼贴体,伴随以紧闭同劈理褶皱和逆冲、走滑断裂为特征的地壳变形。而位于中东部的印支造山系为北中国与扬子陆块之间的直接碰撞的产物,在扬子被动陆缘之上形成的松潘-甘孜、南秦岭造山带显示深层滑脱为造山机制的大规模地壳上部剪切应变;由于扬子地壳印支期深俯冲(>100km)和山根挤出机制,造成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大规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出露。  相似文献   
919.
在对银根-额济纳旗(银-额)盆地出露的岩体的磁性特征和航磁异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局部重力异常资料和前人在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航磁异常与岩浆岩之间的联系,定量拟合解释了盆地东部地区的一条重磁剖面,进而探讨了岩浆岩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各类岩体磁性分布不均匀,哨马营东南侧的中性岩、银根附近的中性和酸性岩磁性较强,而其它地区出露的岩体的磁性则为弱磁性或无磁性,并且基性岩总体表现为弱磁性;区域磁异常反映了磁性基底的特征,额济纳旗西侧、苏亥图—乌力吉—苏红图一带区域磁力高异常是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的反映,额济纳旗—绿园—特罗西滩—因格井和银根—查干德勒苏一带区域磁力低异常是前二叠系中浅变质岩系的反映;额济纳旗、哨马营北—特罗西滩、苏亥图西—因格井—乌力吉—查干德勒苏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中酸性岩所引起,哨马营—陶勒特—特罗西滩东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中性岩体所引起,绿园—务桃亥—因格井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沉积盖层中磁性物质所引起;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着银-额盆地磁性侵入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920.
湘东北仓溪岩群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曾被认为属于古元古代,近年来的同位素测年显示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本次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获得仓溪岩群中绢云石英千枚岩、斜长角闪岩、透闪石岩形成年龄分别为858.3±3.7 Ma、844.3±14.0 Ma、815.0±10.0 Ma,后期辉绿岩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