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基于近海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双核”评价框架,文章综合评估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环境健康状况,梳理胶州湾生态环境伴随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以每10年为1个区间,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双核”评价结果为:1981-1990年为“良+0.22”、1991-2000年为“优+0.53”、2001-2010年为“良+0.87”以及2011-2020年为“优+0.90”。随着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胶州湾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胶州湾生态环境也出现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水质恶化,90年代生物群落健康状况下滑,2000年后富营养化问题严重。2010年以来,青岛市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胶州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伴随着新旧动能转化提速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开发活动对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的扰动不断降低,最终实现胶州湾海洋经济与环境良性、健康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5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袁全才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袁师治疗失眠的病案,将筛选后的中药处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SPSS 20.0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采用Ucinet 6.0对高频药物构建核心网络图。结果:共收集163 则病案,排前3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邪郁少阳证、痰浊中阻证;涉及药物97味,总频次为2110次,其中高频药物36味,前5位分别为甘草、半夏、柴胡、远志、黄芩。排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安神、解表。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获得药对46对、药物组合21组,聚类分析得出潜在药物组合9类,并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得核心组方5组。结论:袁师治疗失眠以和解少阳、调畅气机、清热除烦等为主要治法,常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酸枣仁汤合当归芍药散、僵蚕二黄散等经典方治疗。  相似文献   
953.
袁四化  潘桂棠  任飞 《地球科学》2020,45(8):2826-2845
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对洋岛-海山/洋底高原的识别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深入研究中国大陆洋板块构造,系统回顾了洋岛-海山/洋底高原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增生造山过程.洋岛-海山/洋底高原是在海底扩张、大洋壳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幔热点/柱作用形成的有异常厚度洋壳的区域,是大洋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岛-海山/洋底高原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下部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为主,上部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现今大洋盆地中大面积分布着正在演化中和正在俯冲的洋岛-海山,根据比较大地构造学原理,古洋岛-海山的存在指示古大洋盆地的存在,是研究造山带的重要载体.认为地史时期大洋盆地中有相当数量的洋岛、海山,在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洋岛-海山残块以构造岩片(块)形式夹持在俯冲增生杂岩中,随大洋盆地关闭;其作为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识别对接带的重要判别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54.
三氯乙烯(TCE)是一种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传统的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虽然有效但耗时长,且需配套地面处理。文章研发了一种电化学循环井耦合修复体系,以期通过顺序化学氧化 -还原作用高效快速降解地下水中TCE。以地下水循环井为基础,通过抽水井中的地下水电解,原位提供O2和H2,投加Fe(Ⅱ) -EDTA络合物活化O2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TCE,进而利用钯催化剂催化剩余的H2还原降解TCE。在二维砂槽模拟含水层中评价了该体系的运行效果,含水层中初始TCE浓度为7.50 mg/L,经过13天的连续通电处理后,TCE浓度降低到1.65 mg/L,降解率达到78%。处理后Cl-浓度相应增加118.20 μmol/L,接近于TCE降解量(44.50 μmol/L)的3倍,证明TCE近乎完全脱氯。运行过程中,TCE平均降解速率由0~5 d的0.90 mg/(L·d) 降低到9~13 d的0.10 mg/(L·d),氧化降解主要发生在前期阶段,钯催化还原效率较为稳定,后期两种过程降解效率都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溶解态Fe(Ⅱ)浓度减少以及钯催化剂活性降低。该耦合修复体系是基于地下水循环井技术的改进,其氧化 -还原作用机理有望实现地下水中多种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955.
岩浆挥发相出溶过程中各组分在熔体-流体相间的分配行为对于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传统实验方法对成矿金属在熔体-流体相间分配行为的研究难以保持体系的封闭性,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元素在熔体-流体相间分配行为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本研究尝试采用在硅酸盐玻璃中合成流体包裹体的新方法,即通过硅酸盐玻璃颗粒大小(200...  相似文献   
956.
利用CCR与BBC模型,借助2014年《中国海洋科技统计年鉴》,研究了沿海11个省份科技投入效率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福建、辽宁、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科技经济效率值没有位于前沿面上,其他沿海各省份均位于前沿面上,且规模经济报酬不变;在没有位于前沿面上的四省份中,辽宁规模报酬递增,其他三省份规模报酬递减;辽宁海洋科技投入指标方面冗余率相对较高,且产出不足率较低;改善海洋科技投入和产出率后,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改善方面,天津和上海具有50%以上的空间。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区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7.
白云鄂博矿区H_9变质岩的Sm-Nd年龄、成因及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了白云鄂博矿区H9变质岩富钾板岩,暗色板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的Sm-Nd年龄数据,讨论了上述变质岩的成因及与稀土矿床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958.
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NVST)的高分辨磁像仪采用了同步重建技术,其中用到了分束镜。分束镜从设计上一般会进行偏振优化,尽量减小偏振效应,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对太阳磁场的偏振测量造成影响,因此,对分束镜偏振特性的测量是1 m太阳望远镜进行太阳磁场偏振测量的必需步骤。运用空气Mueller矩阵校准法对Mueller矩阵测量结果进行了校准,测量了两块用于磁场偏振测量的分束镜样品,比较了不同分束镜方案的Mueller矩阵及其对偏振测量的影响,并测量了平板玻璃的Mueller矩阵随入射角变化的结果,比较测量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利用空气Mueller矩阵进行校准后测量系统达到5×10~(-3)的Mueller矩阵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59.
基于小波阈值算法的海杂波信号降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提取噪声背景下的海杂波信号,针对海杂波信号非线性非平稳的特点,提出基于小波阈值算法对实测海杂波数据去噪。在噪声水平未知条件下,提出基于噪声主要在高频段且能量较小、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频段思想的噪声判断准则。为验证小波去噪效果,将该算法对含有噪声的海杂波实测数据进行去噪,采用均方差和降噪信号信噪比两项指标衡量去噪效果,并与均值和中值等去噪方法对比,小波算法在这两项指标均优于其他算法;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db2小波在双曲线阈值函数和HeurSure阈值模式下优于其他小波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960.
汶川地震滑坡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结合对汶川地震Ⅶ~Ⅺ烈度区内30 00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区内中大型滑坡遥感解译,利用地震烈度分区、发震断裂展布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多个GIS图层,分析了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GIS手段的最临近程度方法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模型。研究表明:⑴整体和每一类型的滑坡频度都随着地震烈度而指数增加,而且面积在10 000~100 000 m2的地震滑坡在各个烈度区都是发生频度最大的;⑵地震滑坡在距离发震断裂较近的地方更为集中,但是在垂直和平行于发震断裂的两个方向上地震滑坡频度的衰减是不相同的,垂直方向较平行方向衰减更快;⑶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25°~40°坡度范围;⑷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1.0~1.5 km高程内,约占研究区内滑坡总数量的42%;⑸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在东、东南和南三个方向,约占地震滑坡总数的一半。通过最临近程度方法进行建模对研究区地震滑坡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