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为7000~3500aB.P. ,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相似文献
22.
太平洋岛屿珊瑚礁海岸的侵蚀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海岸发育不全的海滩和平缓的礁坪都处于海岸作用最活跃的位置。礁坪上长有海草的砂层侵蚀后形成大小不等凹坑;Callophyllum inophyllum和Barringtonia asiatica这两种乔木可以指示海岸后退的距离。以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马朱环礁为例,说明在野外详细地追踪调查海滩岩对于正确地恢复海岸变迁历史,确定侵蚀原因和治理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口、入海河流、低潮线等的变化。地貌上,由陆向海的剖面揭示了小型河流、沙坝、砂质海滩和低潮带的泥质沉积。这段海岸后滨向岸有小型河流,河流输沙形成沙坝,坝后形成小型滨海湿地。光释光年代和14C显示沙坝形成于6.1 ka。利用210Pb和137Cs测年分析了泥质潮坪的沉积速率及沉积对口门变化的响应。海滩上部为中粗砂海滩,显示为低能的反射型海滩;下部则为低平的宽阔潮坪,有厚达1 m的泥质沉积,而且潮坪上没有潮沟发育,坡度小。泥质沉积在近岸处和低潮处较薄,而在中间位最厚。潮平泥质在平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测年和历史地图都显示,泥质沉积主要出现在1950年之后。根据137Cs, 1954年至2009年,沉积了厚达1 m的泥质,平均沉积速率在15 mm/a。测试结果还显示上部70 cm为沉积速率19.7 mm/a,大于下部20 cm沉积速率的9.0 mm/a。湾口大坝的修建可能导致淤积加快。 相似文献
24.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多年水下实测剖面对比,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今活动叶瓣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和砂体形态进行了研究。厚度分布等值线呈椭圆形,长轴与海岸平行。口门处沉积速率最大,平均最高值可达240cm/a之多,前三角洲沉积速率小于30cm/a,平均约15cm/a,三角洲侧缘小于50cm/a,平均约30cm/a。三角洲叶瓣砂体成分受物源控制,主要由粗粉砂组成。通过与世界六种典型三角洲砂体模式对比,认为黄河三角洲叶瓣砂体有其特殊性,代表具高密度流的三角洲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25.
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岸海区存在两种海流:沿岸流和海岸流。前者是波浪产生的,主要搬运破波带以内的沉积物。后者是中国边缘海环流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破波带外,主要搬运粉砂和黏土细粒沉积物。在一些中文文献中两者都称作沿岸流。这容易形成概念上的混乱和分析问题上的错误。为了避免混淆,属于边缘海环流系统一部分的沿岸流应该称作海岸流,对于具体的沿岸流如渤莱沿岸流可以直接称呼为渤莱海流。两种海流的方向可以相同、相反或者呈一定角度。山东北部海岸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受波浪、近岸环流系统(沿岸流、裂流)及海岸流控制。 相似文献
26.
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和现代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江苏建湖庆丰剖面所显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海面变化进行讨论。认为在露头上大量原地埋藏的软体动物壳体指示环境的作用比有孔虫埋藏群更有意义。庆丰剖面所揭示的情况是 6 0 0 0~ 12 70aBP该地区一直处于潮间带-河口湾环境。 6 0 0 0aBP以前海面是上升的,6 0 0 0aBP达到了与现今海面相当的位置,其后海面是稳定的,看不出海面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27.
天津宁河县俵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亻表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 6层粉沙夹层 ,这一层序被认为是 6 5 0 0~ 30 0 0aB .P .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 ,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 ,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至十余米水深 ,生活的盐度很广 ,可以在盐度 10‰~ 30‰的海区栖息。它们在指示沉积物形成的深度上虽有一定意义 ,但并不是海水深度良好的指示标志。其兴衰不是由于海面变化造成的。泥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导致牡蛎礁与砂层交替出现的原因。亻表口牡蛎礁剖面既不能反映 6 5 0 0~ 5 0 0 0aB .P .存在高海面 ,也不能说明 5 0 0 0~ 30 0 0aB .P .海面波动频繁。 相似文献
28.
黄河海港附近上部4m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为:(1)1964年以前形成的河口沙坝沉积物;(2)1964~1972年形成的下三角洲平原(潮滩)和三角洲侧缘沉积物;(3)1972~1974年形成的决口扇和近河口分流河道充填沉积物;(4)1975~1984年分流河道废弃后形成的湖滩沉积物。这一层序显示平行海岸方向环境的垂向叠覆。这是黄河三角洲垂向序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9.
30.
为搞清楚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以及黄河三角洲进积和贝壳堤形成的关系 ,在黄河三角洲两个站位上打了钻。因为岩心采取率的原因 ,H9601站位打了两个紧相邻的钻孔(Ⅰ ,Ⅲ) ,该站位位于37°40.5′N、118°28.7′E ,山东省境内现代黄河三角洲之上 ,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2)东北 ,孔口高程 +5.5m。H9602站位只有一个钻孔Ⅱ ,位于山东省境内37°4.8′N、118°54.3′E,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之西南 ,第三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1)之东北 ,H9601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