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及聚集、保存起控制作用。志留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奥陶纪末 ,隆起剥蚀主要分布在塔中—巴楚及塔北地区。塔中地区剥蚀较大 ,塔中 18至塔中 5一带剥蚀量达 80 0~ 110 0m ,向南北两侧剥蚀量变小。三叠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 ,这次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不整合剥蚀量在塔北及塔东地区等值线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 ,由提 1、草 2井区的 2 0 0 0m减至学参 1至塔中 32井区的 10 0m。巴楚地区为 10 0~ 60 0m ,从东南向北西剥蚀量增大。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剥蚀量具有由塔中向塔东地区逐渐增大 (由 2 0 0m增加到 2 50 0m以上 ) ,巴楚隆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增大。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为 50 0~ 10 0 0m。  相似文献   
42.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岩溶储层发育机制,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技术结合现代岩溶理论成果恢复了塔河油田埋深5 000 m以下的古水文网络,精细描述了水系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地表水系统具有较大汇水量,水系以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为主,发育了完整的地表-地下双重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西部地区地表水以水平溶蚀作用为主,地貌较为平缓,尚未产生大型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属于地表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东、西部地区地表、地下水文系统动力学机制的不同,为这2个地区岩溶储层发育的差异性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43.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方法进行了评述,但目前的分类并未对白云岩的残余结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为了能更准确地恢复岩相古地理和进行精细的成岩研究,有必要对残余结构进行细分.白云岩的残余结构是由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之后,岩石原始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残留有部分原始结构信息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裂缝力学层控发育模式,进而实现对裂缝型油气藏碳酸盐岩层系裂缝发育特征有效预测,通过对新疆西克尔露头区地层产状平缓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3个野外露头剖面(21号剖面(39°50′17.34″N,77° 28′ 36.12″E)、32号剖面(39°50′18.18″N,77°28′25.62″E)以及43号剖面(39°5...  相似文献   
45.
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轮古西奥陶系古潜山岩溶地表古水系的详细分级刻画,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古潜山岩溶残丘次级进行了划分,结合单井油水界面判识结果,对残丘级次的控油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运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阐述了其控制机理.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潜山油藏部分油井油水界面分布受控于不同次级的残丘,从运移近源低部位向高部位油水界面呈抬升趋势,由一级残丘控制向二级残丘控制变化.这一分布规律本质上是油气差异聚集过程中不断抬升的岩溶沟谷决定的溢出点和相对独立的缝洞单元联合控制的.这一认识可为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6.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内蕴含大量的天然气,为该区主力储层之一。长兴组生物礁类型有台地边缘礁和浅缓坡生物礁,均出现在高位期,主要分布在梁平-开江陆棚两侧。陆棚东侧是以普光地区为代表的台地边缘礁,西侧是以元坝地区为代表的浅缓坡生物礁。与浅缓坡生物礁相比,台地边缘礁具有规模大、期次少、造礁生物相对单一的特点。生物礁类型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的差异决定了生物礁发育的潜力,而沉积作用则决定了生物礁的规模。  相似文献   
47.
48.
鄂尔多斯地区南缘寒武纪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忠贤  秦玉娟 《地球科学》1997,22(5):474-49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河津、岐山及陇县3个下古生界露头剖面的研究,对比表明、华北型的武系自辛人集组至凤山组可识别出14个三组层序,这些邓在生物地层上大体可与1-3个标准三叶虫带相对应,年代地层上除下寒武统2个层序形成时间在可能大于5Ma之外,中--上武统的层序均在2-3Ma之间,进一步利用盆地沉降分析模型逐步对下古生界累积去压实厚度曲线进行沉积物负载消减、盆地构造热沉降消减后发现,本区的盆地构造沉  相似文献   
49.
碳酸盐岩台地三级层序界面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忠贤  贾振远 《地球科学》1997,22(5):456-459
由于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对海平面变化具特有的敏感性及台地类型存在多样性,碳酸盐岩沉积背景下的三级层序界面应在考虑海平面变化阶段、海平面下降幅度和台地暴露程序基础上扩展为四类。其中沉没性质的SR4常具台地终止性意义,小幅度海平面下降造成的SB3是台地演化过程中最常见的,这些层序界面可依沉积、地震及叠加的成岩标志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50.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根据多年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有关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用“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观点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形成、岩相、岩溶、地球化学、储集性能、演化等特点。古风化壳具有岩溶分带性特点,是一个由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特有的地质体,因而,不等同于不整合面和侵蚀面。典型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可划分为4个带:破碎带、渗流带、混合带、潜流带,其演化与沉积旋回、海平面的振荡运动和局部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测井曲线和地震勘探的响应来识别溶洞和裂缝;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区、分带的评价,运用多学科和多种技术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