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0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年来对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详细研究发现了一些很难用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理论解释的气修变冷事件,Heinrich事件就是其中之一。通过Heinirich事件这种短期气候的快速变化的广泛研究,对于认识短周期的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渤海是一个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接的半封闭陆架浅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尚不清楚,且海相地层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为了研究渤海西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层序,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7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2、U4-1、U3、U2、U1-2、U1-1)与钻孔岩心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渤海西部晚第四纪(MIS5期)以来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SQ3识别出下部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海退体系域,分别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交替沉积(U5)、MIS4期早期滨海相沉积(U4-2);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中晚期与黄河、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4-1)]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末次冰盛期与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U1-1)].研究区的地层发育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渤海海峡地形及活动构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3.
基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1 438个粒度数据,利用Folk分类方法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划分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砂、砂质泥、泥质砂、泥7种沉积物类型,阐述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其中,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是3种最主要的沉积物类型,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4.70%、24.20%和15.51%.粉砂质砂呈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且向北延伸.粉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闽沿岸、渤海西部和南黄海中北部.砂主要分布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和苏北浅滩、朝鲜湾等海区,其中在东海外陆架海区分布最广.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水动力环境以及水深、地形、地貌等.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综合沉积物物源供给、海洋环流、冰后期海平面变化过程,基于Folk分类的动力学属性和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划分为河口沉积、陆架泥质沉积、潮流沉积以及残留沉积等分区.不同沉积分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反映出在中国东部陆架的特殊地形影响下,不同海平面时期陆源碎屑物质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74.
中国陆架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保持良好,部分近海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探讨了我国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有机物、重金属元素和生源要素等环境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75.
关于中白垩世高频率低幅度海平面变化的因果机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引起冰川———冰消作用旋回的气候变化或地球体变形是这一时期非构造性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动因。地球体———冰川性海面升降都不可能引起全球海平面均匀变化。为了验证海平面变化地层记录的同期性或穿时性,笔者选择了7个被认为是构造稳定区的阿尔布期海平面曲线。海侵———海退旋回平均持续期为1.54Ma,频率为0.3-2.7Ma。7个海平面曲线中有5个是克拉通盆地(阿曼、巴黎盆地、莫斯科凹陷和复合曲线)。得克萨斯剖面位于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76.
南黄海NT2孔沉积地球化学及其物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北岸外南黄海陆架区NT2孔岩心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源判别。南黄海NT2孔化学成分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层性,常微量元素组成的垂向变化可自上而下分为5层,常微量元素的R-型聚类分析表明初步可分成5个聚类,R-型因子分析反映常微量元素主要受4个因子控制。研究发现南黄海NT2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长江和黄河,NT2孔上部0~5·50和5·50~19·40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19·40~27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底部54·60m以下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其间夹近28m厚的沉积物则以长江源为主。结果表明黄河在中更新世中晚期已开始对南黄海陆架沉积作用有明显的影响,长江从晚更新世早期到现代一直对南黄海陆架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南黄海29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的R-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及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Al2O3、MgO、K2O、Fe2O3分布基本相似;SiO2分布与Al2O3、MgO、K2O、Fe2O3分布相反;中、西部CaO、CaCO3分布与黄河、长江物源有明显关系;Na2O分布与黄河物质供给有关;TiO2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的运移方向。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南黄海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海区东部物质反映来自朝鲜半岛物质的对南黄海东部的作用。长江物质主要局限于南黄海的西南和南部区域沉积;TiO2和Ti/Al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可能对南黄海中部区域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78.
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187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岭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  相似文献   
79.
珠江三角渊第四纪沉积物TiO2/Al2O3值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先洪 《台湾海峡》1992,11(3):227-232
  相似文献   
80.
海洋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表明,海洋沉积物中占一定比例的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气候演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海洋没积岩心粘土矿物的含量和特征的变化受古气候的控制和影响,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源区气候变化,记录了区域古气候演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