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TST隧道地震CT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内外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正在发展之中,4目前应用的负视速度法,水平剖面法,TSP技术等,由于观测方式和资料处理方法比较简单,不能准确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的波速,从而致使地质界面定位不准确,围岩工程类别划分缺乏依据,亟待改进。本文提出的TST技术采用空间观测方式,资料处理方法采用偏移成像和走时反演成像,解决了掌子面前方围岩速度结构的分析问题,实现了隧道围岩地质结构的精确成像,适合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超前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22.
本文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沁阳市地下水水质模型,用有限单元数值法进行了地下水水质模拟和预测,全部计算在计算机上实现,拟合度高,仿真性好。  相似文献   
23.
黄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硅藻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开发  蒋辉 《沉积学报》1987,5(1):94-103
黄海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硅藻化石,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硅藻带。在Ⅰ带的上下层位,各含一个淡水藻类化石带,显示黄海在大理冰期时,由于气候变冷,海面下降,黄海陆架三次出露成陆。亚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复为海水淹没,海域中生长着Ⅰ带的各种海生硅藻。随着全新世气候转暖,沉积物中发现Ⅱ-Ⅴ带海生硅藻带,其中Ⅲ带硅藻外洋种比例较大,含亚热带暖海种多,表明此时水温较大,海域扩大,相当于大西洋期,其他各带与全新世各期相当。  相似文献   
24.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的联合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峰  蒋辉 《测绘通报》2003,(9):48-49,55
分析基坑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和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的特性,将两种监测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提出利用二次曲面函数构建基坑监测面变形模型的方法,并将抗差估计应用于监测数据的粗差分析与处理中,通过选权迭代,能很好地求得监测面的变形模型,从而准确地求解监测面各点的水平位移和分析监测面的总体位移情况。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 7 200~5 600 cal. a BP 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 Cyclotella stylorum 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类,其与海水种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的含量变化指示了礁体生长区河流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强弱波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7 200~6 500 cal. a BP,礁体建造初期,礁体受海水影响显著;6 500~5 720 cal. a BP,礁体建造中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降低,海水作用减弱,淡水作用增强;5 720~5 600 cal.a BP,礁体建造结束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显著降低,礁体受海水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26.
西格陵兰位于北极—北大西洋地区,其海洋环境演变受西格陵兰洋流中冷、暖水团的显著影响。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格陵兰Disko湾DA06-139G孔沉积物中主要硅藻属种进行研究,试图揭示5000a BP以来西格陵兰洋流中冷、暖水团强度变化对研究区海洋环境的影响。5000—3800a BP期间,东格陵兰寒流携带的极地冷水团强度较弱,而北大西洋暖水团势力较强,Disko湾地区海洋环境较为温暖。3800—2000a BP期间,西格陵兰洋流中极地冷水团势力呈现阶段性增强,此时Disko湾地区气候缓慢转冷,海冰覆盖面积逐渐增加。2000a BP以后,特别是650a BP之后,样品在主成分轴一上的得分显著增高,表明Disko湾气候明显变冷,来自东格陵兰寒流的极地冷水团强度显著增强。Disko湾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硅藻记录及样品在主成分轴一上的得分所指示的极地冷水团的强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温度及海冰变化等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研究区海流特征与大气温度、海冰等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韦寿增同志走了,没有给他日日夜夜奋斗在征地工作一线的同志和他心爱的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年仅31岁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而忙碌的岗位上他以无限的工作热情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28.
本文运用响应矩阵法 ,建立了河南新郑龙湖地区地下水优化开采管理模型 ,用单纯形法在计算机上求解得出供水水源地不同开采井的优化开采量 ,并进行了水位预报 ,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29.
西格陵兰全新世古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健  蒋辉  Kuijpers A 《极地研究》2007,19(4):285-294
西格陵兰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极地区-北大西洋地区),使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了近年来西格陵兰地区陆地、海洋全新世古环境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全新世气候记录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最后,根据当前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探讨了西格陵兰全新世古环境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动向。  相似文献   
30.
对西太平洋边缘海148个表层硅藻样品中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及其小形变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var.parva)的分布与表层海水温度(SST)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将菱形海线藻小形变种与所有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比值(简称硅藻Rparva值)视为温度指数,开展南海北部MD05-2904孔附近海域15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15 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波动特点,即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过程中,12.9~11.5 kaBP前后温度略有下降,与新仙女木事件对应,全新世南海北部气候依次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3个变化阶段;(2)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结束后,南海北部海水温度阶段下降,两次明显降温分别发生于4 kaBP前后和1.5 kaBP前后;(3)MD05-2904孔硅藻Rparva值时间序列曲线与董哥洞D4石笋δ18O曲线对比表明,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与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