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4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表调研、深孔勘探与抽水试验以及氢氧同位素测试,揭示向斜核部存在深部岩溶承压水系统,局部地带以绕轴与断层带局部承压径流的形式沟通各斜东西翼的水力联系,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在整个向斜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隧道施工时,应做好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22.
从冷水河谷隧道浅埋段和地理地质背景入手,在分析河水渗漏通道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河水流量观测资源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冷水河谷浅埋段存在较大规模的河水渗,建议施工中采用高压注浆止水。  相似文献   
23.
从常规组分、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三方面,分析毛坝向斜岩溶水的动力环境特点和起源。结果表明:大气水是毛坝向斜岩溶水的唯一来源;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岩溶水系统,核部与翼部岩溶水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存在相互越流补给;受断层影响存在两相地下集水凹陷带;半节河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大冶灰岩岩溶水的补给。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园梁山地区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对园梁山隧道桐麻岭隧道段背斜涌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背斜区层状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具有层控特点,降水在地表阶梯状洼地汇聚,通过连接洼地落水洞口与地下暗河的顺层发育地近垂直管道向麻旺河排泄,隧道正洞正好穿过上述垂直管道,因此,背斜涌水是连续降雨后,垂直管道突水所致。  相似文献   
2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分析目前钻探取心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冲击钻探取心技术来实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从隧道水平冲击钻进施工设备改进完善和三重管取心钻具研制2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钻机的改进完善满足了隧道水平冲击钻探取心施工的要求,根据冲击取心钻进的特点,设计出的三重管取心钻具解决了水平冲击钻探取心的难题。多个工程实践应用,水平冲击钻进施工速度快,岩心采取率高,能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要求。有望在川藏铁路施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川藏铁路是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穿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新建铁路雅安—林芝段直接穿越或近距离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10条大型区域性活动断裂带,部分断裂活动速率值达10 mm/a,潜在强震危险性高。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密集分布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及其一级支流、活动断裂带和公路沿线,其中高位远程滑坡及链式灾害、深层蠕变-剧滑型滑坡、地震滑坡等灾害危害严重,成为了铁路建设的“拦路虎”。铁路沿线处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高地应力环境,穿越华南主体应力区、龙门山—松潘应力区、川滇应力区、墨脱—昌都应力区和喜马拉雅应力区等5个大的一级构造应力区;雅安—康定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NW向,并向林芝方向呈现NNE向偏转,地应力在平面和垂向空间上表现为强烈局部差异性,如折多山某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揭示了在垂向上存在应力释放区。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铁路沿线深埋隧道潜在围岩岩爆和大变形危害风险大。铁路建设应加强活动断裂安全避让、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深埋隧道地应力和岩爆大变形超前预测预报等工作,科学指导铁路选线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7.
在滑坡的变形迹象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岷江上游汶川-较场河段内28个典型滑支的稳定性进行评判,评判结果表明:目前岷江上游汶川-较场河段内共有10个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堵江。  相似文献   
28.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园梁山地区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对园梁山隧道桐麻岭隧道段背斜涌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背斜区层状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具有层控特点,降水在地表阶梯状洼地汇聚,通过连接洼地落水洞口与地下暗河的顺层发育地近垂直管道向麻旺河排泄,隧道正洞正好穿过上述垂直管道,因此,背斜涌水是连续降雨后,垂直管道突水所致。  相似文献   
29.
岩土体导热系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土体导热系数在与地热有关的地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中有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导热系数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导热系数的受控因素,最后探讨了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导热系数的受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孔隙率、含水率、温度以及各向异性.导热系数随地层岩性从大到小排列为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火成岩,变质岩导热系数与母岩和变质程度有关;同...  相似文献   
30.
贵昆铁路六沾复线梅花山至天生桥段穿越梅花山主脉,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极其发育,为铁路选线、设计及施工带来极大困难。通过综合地质勘察方法与手段,基本查明了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各线路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线路方案的比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影响选线的关键地质因素主要为沿观音河、树舍沟成群分布的滑坡、岩堆及危岩落石、深埋长隧的岩溶与岩溶水危害、煤窑(矿)采空区。通过对梅花山至天生桥段长隧方案、短隧方案、观音河出露方案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定性分析、工程数量及投资比较,比选推荐了观音河出露方案以乌蒙山一号、二号隧道穿越梅花山主脉,地质条件较好,施工安全性较高,施工、运营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