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0篇 |
免费 | 278篇 |
国内免费 | 4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篇 |
大气科学 | 265篇 |
地球物理 | 177篇 |
地质学 | 804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2.
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出露齐全的西大别地区精确测制了一条比例尺为1:1万的横穿造山带地质剖面.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和变形样式,将剖面经过的区域从北到南划分出南湾、八里畈、浒湾、新县、红安、七角山、桐柏集湍纠忌降?个岩石构造单元.区域构造变形解析表明,在西大别造山带剥露过程中,早期以多幕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变形占主导地位,晚期则主要表现为韧性伸展滑脱、正断和走滑改造.结合由榴辉岩推导的热结构特征,认为西大别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样式是一个规模宏伟的、以超高压变质岩为核部并向西倾伏的不对称背形构造,后期的伸展滑脱使其发展成现今所展示的穹隆.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64.
中国地球系统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耦合器CPL6(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第六代通量耦合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式在高分辨率上的发展,新一代耦合器CPL7并行度的可扩展性更高,能够适应更高分辨率的构型。以CPL7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第二代格点大气环流模式(the Version 2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耦合为例,概述了其耦合原理,为CPL7与中国其他模式的耦合提供相关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模式的发展方向,CPL7耦合器在中国未来几年的地球系统模式的耦合改进中将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65.
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附枝菌与附枝菌微生物灰岩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大比例尺野外测量及镜下观察,对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的附枝菌与附枝菌微生物灰岩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附枝菌是一种树枝状蓝细菌,一般向上生长扩展,形成灌木状附枝菌群落,生长于附枝菌微生物丘内部。而在微生物丘的外部边缘,附枝菌群落呈半闭合的房室状,与肾状菌十分相似。房室状附枝菌群落可能是在微生物丘外部边缘受局部高能微环境(如水流、波浪等)的影响形成的。在其形成后,其保存状态则是由附枝菌的钙化作用及早期成岩作用决定。由于附枝菌构成其微生物岩的生长骨架,且该微生物岩不具备清晰的中型构造,故可称其为附枝菌格架岩,作为对微生物岩分类命名的又一补充。附枝菌格架岩一般生长于台地边缘或台地外部斜坡环境,其生长过程受水动力条件、阳光照射及海水清澈度等影响。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是将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加以控制和利用,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类新型岩土体水—力学特性改性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低能耗和过程可控的优点,是工程地质界近些年的一个热门研究内容,也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当前该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能被加以控制和高效利用的三种代表性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微生物成矿作用、微生物膜作用及微生物产气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着重对研究最多、应用前景最广的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岩土体力学特性、渗透特性、抗侵蚀性等工程性质及机理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效果的关键因素(细菌种类、菌液浓度、环境温度、pH值、胶结液、土体性质及灌浆工艺)。此外,文章还详细论述了微生物成矿作用在地基处理、岛礁建设、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抗裂防渗、文物保护、地灾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7.
凤凰山Ag-Mn矿床中的低铁硫锰矿是主要载银矿物之一,矿物的化学成分,硫、铅同位素及物性等标型特征的研究,为该矿床提供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成矿物质来自寒武纪地层的成因信息。硫锰矿的富集程度,其中的Fe/Mn,Ag/Pb比值,及其物性标型,标型矿物组合等特征,均可作为银矿化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8.
董津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5)
本文概略地阐述了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工作的特点,根据作者实践工作的体会提出了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工作应着重补充工作的要点,以及当前应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9.
论述了构造解析在变质岩专题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1)构造解析在高级变质岩区地质调查中对重大地质边界的识别作用;(2)通过构造解析区别变质岩区不同岩石和/或构造单元因构造发生的堆叠作用;(3)通过构造解析识别并区分不同岩石单元的构造类型、期次和组合样式;(4)变质岩填图区剖面测制及地层原始厚度恢复需要在构造解析工作基础上进行;(5)变质岩区地质填图工作实际上是构造解析和变质岩石学的有机结合过程。总之,构造解析对变质岩填图区内地质情况的客观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康西瓦断裂西段发育着一套含石榴子石二云斜长片麻岩。根据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Th、U、REE等特征,锆石可分为岩浆成因和变质热液成因2类。利用LA-ICP-MS法进行锆石U-Pb定年,测得含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的源岩形成年龄为254.5Ma±4.2Ma(MSWD=0.16),变质年龄为242.7Ma±2.3Ma(MSWD=0.11)。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含石榴子石二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作用与古特提斯碰撞造山有关,表明西昆仑造山带在中三叠世早期(243Ma)仍处于古特提斯碰撞造山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