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97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式可布台铁矿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西端, 是该成矿带内典型的沉积型铁矿床, 目前该矿床在成因方面存在喷流沉积和化学沉积(类似条带状铁建造)两种认识。前人多聚焦于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探讨, 对矿石和矿物组成及沉积-成岩(成矿)过程的分析较为薄弱。为此, 本文选取式可布台铁矿中不同类型矿石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 力图为揭示铁矿形成过程提供关键信息。岩相学分析表明, 式可布台铁矿主要由赤铁矿、铁碧玉(石英)、黄铁矿、重晶石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赤铁矿根据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板柱状、鳞片状(叶片状)、粒状和微粒状四种结构, 其中微粒状极细粒赤铁矿为原生矿物, 推测可能由Fe(Ⅲ)氢氧化物在成岩早期脱水形成; 粗粒状赤铁矿是在成岩晚期或浅变质过程中由早期微粒状赤铁矿重结晶形成。菱铁矿结晶程度一般较差, 其内部常见细粒石英和赤铁矿包裹体, 与有机质共存, 指示其可能是由Fe(Ⅲ)氢氧化物在成岩阶段通过异化铁还原作用(DIR)形成。黄铁矿主要为粗粒结构, 其Co/Ni比值位于热液成因区(平均为3.44), 表明黄铁矿属于热液成因型黄铁矿。重晶石多为他形-半自形结构, 粒径较细, 表明重晶石也应为海底热液沉淀物。依据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矿物类型以及矿物颗粒间相互关系及矿物成因, 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两期: 沉积期和成岩期。在沉积期以原始沉积物为主, 包括Fe(Ⅲ)氢氧化物、无定形二氧化硅、无定形Si-Fe(Ⅲ)氢氧化物凝胶等松散沉积物以及重晶石和黄铁矿等结晶矿物。在成岩期, 早期沉积物脱水形成赤铁矿、石英和铁碧玉, 部分Fe(Ⅲ)氢氧化物与有机质反应形成菱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矿物组合以赤铁矿为主, 含典型矿物铁碧玉、黄铁矿和重晶石, 而缺少硅酸盐矿物, 与现代海底含金属沉积物和古生代铁碧玉矿床相似, 而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中以大量磁铁矿、石英和硅酸盐矿物的矿物组合特征不同, 指示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含金属沉积物相似, 说明式可布台铁矿应为海底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82.
对引起江苏连云港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大量死亡的病原鳗利斯顿氏菌,进行了基于溶血素和金属蛋白酶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根据鳗利斯顿氏菌溶血素基因和金属蛋白酶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鳗利斯顿氏菌可同时扩增出上述2种基因片段,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493 bp和248bp,两对引物对5种其他水产动物病...  相似文献   
83.
日本蟳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繁殖习性和性比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将卵巢发育分为6个发育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将精巢发育分为5个发育期:形成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根据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日本蟳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繁殖期为5~9月,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17.5~23.5℃)。日本蟳为分批产卵类型,但第二批卵的数量远少于第一批卵。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84.
邹汉阳  程汉良 《台湾海峡》1990,9(2):100-107
本文报道了我们在应用放射性示踪沙观测闽江口底沙运动的实验过程中,同时进行的现场辐射剂量监测和实验区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监测方法和结果,并进行了辐射安全分析和环境污染评价。  相似文献   
85.
利用长PCR扩增漳州西施舌线粒体DNA(ZZ-mtDNA),用引物步移法测序,获得线粒体基因组DNA全序列,研究其基因组特点。结合双壳类49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基因间核苷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漳州西施舌系统演化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漳州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DNA全长17 199 bp,A+T含量为64.2%,编码36个基因,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tRNAs),2个核糖体RNA基因(lrRNA srRNA),全部基因均位于重链上,tRNASer为单拷贝,tRNAMet为双拷贝;非编码区占10.9%(1 882 bp/17 199 bp),其中,主非编码区为882 bp,与RZ-mtDNA主非编码区差异明显,另有一个较大(400 bp)的非编码区为漳州西施舌特异性非编码区;以双壳纲帘蛤目文蛤属3种贝类、贻贝目贻贝属4种贝类、珍珠贝目牡蛎科的6种贝类为参照,对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西施舌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tRNA组成、非编码区均揭示漳州西施舌是腔蛤蜊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86.
三疣梭子蟹病原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养殖病死三疣梭子蟹肝胰脏及心脏血淋巴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及16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的分子鉴定。菌株(JGX080708-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3bp(GenBank登录号:FJ824663),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1bp(GenBank登录号:GQ372985);两种基因序列在NCBI通过blast检索,结果均与弧菌属细菌的基因序列自然聚类;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Fujino et al1951)Sakazaki Nakamura and Takizawa1963]。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安曲南等42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敏感,对青霉素G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87.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缢蛏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盐度恒定组S0为对照,盐度波动幅度设3、6、9、12和15五个水平,分别用S3、S6、S9、S12和S15表示)对缢蛏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周期90d。结果表明: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缢蛏存活率、分别以末壳长度和末体质量表示的特定生长率(SGRFL和SGRFQ)呈上升趋势,当到达临界值后,其存活率、SGRFL和SGRFQ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下降;而缢蛏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当到达临界值后,其水分和粗蛋白含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上升。Turkey’s多重比较发现,S3、S6和S9盐度波动处理组缢蛏的存活率、SGRFL和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S6和S9盐度波动处理组缢蛏的SGRFQ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组(P0.05)。缢蛏存活率、末壳长度、末体质量、SGRFL、SGRFQ、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达到最适值的盐度波动幅度分别为3.24、5.16、5.47、5.00、5.41、6.20、5.32、5.20和6.94。  相似文献   
88.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地理分布和不同栖息环境下青蛤的繁殖生物学差异,对连云港海区(LYG)、东营海区(DY)和海南岛海口海区(HND)的7个青蛤群体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栖息地环境对青蛤群体的性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地理分布的青蛤群体除了海南岛的性比介于显著与不显著之间(P=0.05),...  相似文献   
89.
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斌伦  朱明  张学成 《海洋科学》2005,29(12):43-46
为了探讨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 Parke)浓缩细胞的保存条件,通过研究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长期保存效果来确定最佳的保存温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0~10℃的低温下长期(2个月以上)保存后,球等鞭金藻3011获得较高的存活率(70%以上),并且在恢复生长时保持较高的比生长率,因此0~10℃是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长期保存的最佳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90.
为了研究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养殖对江苏海州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于江苏省海州湾条斑紫菜养殖及非养殖海区各设置4个采样位点,采集表层海水,提取海水中浮游藻类的总DNA,PCR扩增浮游藻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片段,构建了养殖及非养殖海区rbc L片段质粒文库。在文库中随机选择50个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比对分析,在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发现8种海洋微藻,隐鞭藻占总克隆数22%,海链藻和骨条藻分别占6%和2%;养殖海区发现10种微藻,其中异丝藻占总克隆数22%,优势度明显,仅3种微藻为二海区共有(骨条藻、隐鞭藻及小球藻),表明紫菜养殖及非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及养殖区的浮游藻类香农指数均值分别为3.273和3.654,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1.090和1.040,显示养殖区浮游藻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群落的成熟度与稳定性非养殖区高。研究证实,表层海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组成是动态的,条斑紫菜的养殖行为形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